健康与教育并进 体育之花绽放校园

我区学校体育改革迈大步

    版次:A3    来源:    2018年12月07日

少年强,中国强。健康的体魄,强劲的毅力,是青少年承载祖国未来、振兴民族发展的基石。

近年来,我区制定《綦江区<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綦江区关于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高体育学科质量三年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意见,各中小学根据学校实际细化操作方案,推动国家体育课程方案落地。

抓规划、强落实,开齐开足体育课。建模式,强研训,提质提档师资力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綦江学校体育工作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课改兴

创新体育课程实施方式,构建体育“5+1+1+N”(即每周5节体质训练课程、每周1节体选课程、每周1节校园足球课程、每周N节体育特色课程)的课程体系,精准锻炼体能,有效促进学生体能提升。各校自行创编身体基础素质操,激发出学生锻炼热情,改变了传统大课间活动统一一套广播体操学生出工不出力和体质测试项目枯燥重复操练的模式。

以“问题式教学法”为主线,注入“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法元素,打造40分钟高效课堂;师生全员参与、全程音乐指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体能与兴趣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50分钟体能训练全面提升师生健康素质;60分钟体艺大课堂,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赶水中学“40—50—60”体育课程体系将学校体育综合改革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组建了篮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足球队、田径队,为学生搭建平台,提升竞技技能,推进学校竞技水平的提高和特长生的培养。

随着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实践内容的聚焦归类,我区形成“一校一品”的特色体育局面。优化大课间活动,成立体育社团,建设一校一品,开发特色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参与热情逐渐高涨,校园体育文化绽放夺人光芒。

目前,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民族民间体育、射箭、游泳等,已经融入到各学校校园文化之中,成为各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擎,精简课程内容也有利于打破当前体育课程教学“蜻蜓点水”,单个动作枯燥重复练习、上了12年体育课什么技能都没有掌握的体育学习现状,使学生逐渐养成锻炼习惯,也使“终身体育”成为可能。

成效显

每周5节体训课围绕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协调性等6个方面的身体素质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同时每周每班3—4节体育课,采用合作互助、运动竞赛等方式开展教学,组织课课练,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保证学生运动时间和强度。“5+1+1+N” 课程改革的实施,让学生获取体育健身、运动技能和体育健康方面知识增强体能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全区高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比全国低16.1%,学生平均身高增长了0.47厘米。綦江学子在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屡获佳绩,近年全区学生市级及以上的体育、科技和艺术等各类竞赛有300余人次获奖,学生获国家专利授权1000余项,其中60余项转化为生产力。

体育教育风风火火,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顺势升级。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发布,我区七个指标荣获“十星”最高等级,八成指标超全国平均水平,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居于全国中上水平。

綦江教育改革走出康庄大道,改革经验10余次在全国交流;连续四届出席全国教育创新成果博览会,成为全国参展项目最多的地区,教育事业迸发蓬勃生机。

体育热

“区——督导责任区——学校”的三级教研串联线,“区教科所——学校”的直接指导,城乡联动、责任学区互动、基地学校带动,多维度、连片式体育教研协作,纵深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研讨共性问题,资源互动共享,体育教育师资提质提档。

“送教下乡、骨干支教、蹲点跟踪指导、学校结对帮扶,通过教学指导的跟进和教研的深入,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区教科所体育教研员刘祥勇说,随着学生对体训强度的适应和体质的改善,以及家长对课改的积极态度,刺激了众多教师的神经,体育教育氛围越来越好,课改有力推进。

以制度做保障,下发《重庆市綦江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实施意见》、《关于实施“2+3”项目实验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规范学校体育工作。学校建立校本体育文化,鼓励教师开展丰富体育活动,进一步推动学生体育热情高涨。

首选学生易上手、教学成本低的全民运动在学校推广,从教师着手,提高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度。东溪镇书院街小学将乒乓球特训融入大课间,利用学生课后休息结束、精力充沛、运动激情高的时间段,教师跟进技能辅导,勾起了学生的运动热情,并以乒乓球为校园特色在课改路上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学生热情高,教学成果大显,体育教育迎来春天,更是让体育教师的专项特长得以发挥,激发了体育教师教学内驱力。近三年来我区体育教师获得市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10人次,二等奖20人次,论文比赛奖市一等 13人次、 二等奖29人次,优质课大赛一等奖4人次。据不完全统计,体育教师在各级期刊上发表文章50多篇。

文/记者 向鸿升

图/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