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她富裕 为她兴旺

綦江区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版次:A3    来源:    2019年01月30日

中峰蜂产业  记者 夏昌铭 摄

瀛山田园风光   通讯员 王太椿 摄

乡村新貌 记者 陈星宇 摄

采摘赶水草兜萝卜  记者 陈星宇 摄

永城农博园 记者 陈星宇 摄

古南街道两路村农村公路 记者 陈星宇 摄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綦江围绕“三农”“强富美”目标,聚焦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推动乡村“五大振兴”,一幅美丽乡村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能不能干,到农村去干一干

周一早上6点,天光未露,周遭寂静,王亚石发动汽车,从綦江城区赶往80公里外的赶水镇官田村。

他是该村的第一书记,此前是区水利局防汛办主任。

官田,是綦江在贵州境内的一块飞地。这里位置偏、海拔高、条件差,产业一直发展不起来,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出门就是出省,下组就是爬山。

几个月里,王亚石和村上一班人跑了无数次田坎,组织群众开了许多次大会小会,探病灶,理穷根,得出了一致结论——官田的穷,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基础条件太差。

目前,在官田3组、4组,农村人饮工程正在热火推进,彻底解决这些组里村民的饮水问题;在2组,正在建立电信通讯基站,老百姓打手机就不再是贵州漫游了;村里3.6公里的公路,已经完成招标,基础已经扩建平整,年后就可以开工硬化。

王亚石说,基础条件起来了,还要搞好产业,已经和大家说好,准备开始种植卷心菜和草蔸萝卜。

小康路上迈好步,关键还看党支部。

为实现乡村组织振兴,2018年初,綦江区选派58名优秀干部到村上担任第一书记,充实村组织力量。

一石激千层浪。这批干部一扎到村里面,农村就“热闹”起来了,喜事也就多起来了:

在扶欢镇插旗村,綦江日报社的干部杨翼德组建起了集体合作社,申请注册了“狮口馋”、“溱州土货”两个商标,利用电商平台,把大山里的土货卖进了城市;

在东溪镇福林村,税务局的张先主动和区工商联对接,通过上海重庆商会,为当地生猪养殖找到了20多万的社会资助;

在隆盛镇双拱村,财政局的瞿霞正带领村民们开始兴建泡菜工厂;在安稳镇安稳村,环保局的郑义帮助大伙儿搞起了劳务公司;在打通镇大罗村,卫健委的封倩带领群众开始搞起了高山旅游……

一开始,当地群众以为这批干部就是走走过场,来镀金的。现在都说这些外来的和尚,念的都是真经。

“老实说,这几个月的成就感是我以前从来没有体会到的。”王亚石说。

要想富裕,就要把产业搞起来

“我们要和周边的村一起打造万亩竹海。”手指着雷竹产业规划,东溪镇新石村第一书记王浩信心满满。从他站的地方看出去,1000多亩的雷竹挺立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新石村距离东溪镇16公里,穷村子留不住人,有的组只有6个人。发展一个像样的产业,是村民最大的期望,东溪镇党委、政府也焦在心上、奔在路上。

2018年8月,经过多方考察的雷竹项目落户、动工,让新石村找到致富出路。

“雷竹是食用竹种,雷竹笋3月初上市,甘甜鲜嫩、味美可口、营养丰富。”王浩说,雷竹种植成本低、风险小,是名副其实的“懒庄稼”,新石村正好适宜。

当时为了让村民打心里接受雷竹,东溪镇组织村民代表到贵州、四川等地开眼界,还苦口婆心给群众宣讲政策算好帐。“一趟不行就两趟,多的上门七八趟,直到做通工作。”王浩说。

这个项目最终得到群众的一致支持,采用业主资金入股、村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集体资产入股的方式,由投资业主、农户、集体按产量6:3:1分配。从洽谈到开工,仅用了1个月时间,60天就栽了1000多亩。村民们还自愿放弃了3年的土地流转收入。

村里的点滴变化,让村民张宗勤尝到实惠。以前,他靠种地为生,一年也剩不下几个钱,现在他们一家四口都在雷竹基地打工。两个多月的时间,就赚了1万多元。张宗勤还是股东,3年后雷竹投产后,他还可以参与分红。

“业主在贵州、成都都有雷竹产业,有经验、有渠道,以后的笋子不愁卖。”王浩说,每亩雷竹将直接为村民带来近1200元收益、为集体带来600元收益;进入丰产期,可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集体收益每年可超过60万元。当雷竹形成规模后,新石村还将借助高山生态和夏天气候优势,同周边协同发展旅游业,让村民从旅游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新石雷竹并不是綦江农业发展的孤例。2018年,綦江区发展了优质稻、赶水草蔸萝卜、綦江辣椒、石壕糯玉米集中示范片各2万亩,綦江辣椒被认定为市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强。綦江区支持壮大优质稻、山地黑猪、柑橘、黑山羊、蜂蜜等“十大产业”。围绕主导产业规划布局,着力补链条、调结构,精准招商引资乡村振兴项目15个,协议引资36.18亿元。

围绕主导产业,綦江还积极探索“大基地+多业主+小单元”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增收。2018年,綦江区实现62个村集体经济突破3万元,102个“空壳村”摘帽,赶水镇入选农业农村部“产业兴村强镇”项目。到2020年,该区将全部消除“空壳村”。

口袋装满,脑袋也要充实起来

1月17日下午3点,在东溪镇政府一楼会议室,十几个站所的负责人正聚在一起,讨论该镇2018年道德模范人选。

50多岁的梅栋梁照顾80多岁的母亲和109岁的奶奶的事迹,让人感动,成功进入复选。

“经济搞上去了,乡风文明一样要提振起来。”该镇负责人说。在东溪,2018年有14个村和2个社区申请创建区级文明村(居)。

事实上,綦江区一直以来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都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围绕乡村振兴,綦江区大力挖掘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深入开展树新风、除陋习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该区“树新风、除陋习”活动的第一刀开向了农村滥办婚丧嫁娶酒席。

各种巧立名目的滥办酒席,让群众疲于应对、苦不堪言,增加了经济负担、时间成本,又助长了铺张浪费、奢靡攀比的不正之风。

在石壕镇,万隆村作为试点。村支两委统一思想后,发动村民召开了“诉苦大会”。

有的村民说,原来一年起码有100天都在赶酒席,花的钱不少于4万元。甚至有的人家因为“吃酒返贫”。

有的村民说,早就不想去了,就是放不下面子;还有的村民当场发誓自己不乱办酒。

说干就干,万隆村成立起来红白理事会,把村民的心声一一落实为《村规民约》,并来到每一户家里,找到每一个“当家的”签上名字。

村规民约中明确,婚丧嫁娶、60岁以上的满十可以办酒,其他一律不准办。还对酒宴规模、菜品、礼金标准、车辆数量进行了详细规范。近9个月来,已制止违规酒席超过30起,成效初步显现。即使有不合规的酒宴,都是三五桌内亲内戚,再也不像原来大肆铺张了。

很快,万隆村的经验就在石壕全镇铺开,多数群众每年少送人情钱1万元左右。目前,这项活动已在区内普遍推开,綦江区将以此为切入点,趁热打铁,推进乡村整洁、邻里有爱、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全面进步,全区无事酒下降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