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老街 古韵遗风在时光中悠悠流淌

    版次:A4    来源:    2019年03月11日

五六十年代的春光旅社遗址

报恩桥

老街里的美食红烧肥肠

老街里的居民

老街茶馆

老街里的时光

穿斗式建筑

阳春三月,梨花盛开。永新镇凤凰山万亩梨花,舒展娇容迎接八方游客。

观赏畅游梨花雪海后,大多数游客都会在凤凰山下的永新镇老街停留,踩踏着那已经被时间磨得精光的青石板街面,触摸被岁月洗礼过的穿斗民居,细细品味古街数百年的时光痕迹,追忆古街曾经的繁荣和喧哗……

老街的前世今生

永新镇地处綦江西北部,据綦江城区仅17公里。据《綦江县志》载,永新场始建于隋朝末年(约公元 612 年),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

发源于长田山的龙塘溪,自水口山下蜿蜒而出,绵延数十里,穿过永新场,汇入清溪河。龙塘溪在永新场一段,又称石溪沟。龙塘溪石溪沟两岸是相对平坦的河滩,永新老场建在石溪沟西岸,人们一直把这里称为平滩沟。

明朝时平滩沟曾为永兴里署地,因此又称永兴场。《綦江地名词条释文》载:“明初建场名平滩沟,清道光年间以‘永远立新’之意更为现名……”

现在人们已习惯称平滩沟老街为永新老街。老街建在龙塘溪的西侧,西倚石嘴山,东临石溪沟,岗峦环拱,带水为池。永新老街呈环状,很有特色,青石板街道很窄,不能通车,有曲径通幽之感。街道两旁的店铺,多为穿斗木结构瓦房。斗拱飞檐,古朴典雅。据老人回忆,昔日街道两面的商铺、茶馆、酒肆、饭馆,一家紧挨一家,一派繁荣景象。

现在的永新老街虽说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但保存较好的街面,街两旁的穿斗式建筑,以及老街上的百货店,理发店,饮食店,仍能让游客感受到岁月留下的痕迹。

阳光下,一群孩子在古屋前捉迷藏;下雨天,一群孩子举着雨伞,走过青石板去上学。夕阳下,一对老夫妻牵手漫步在街上……这些都是游客镜头下最美的风景。老街极富画面感,以老街为背景,成为画家和摄影师创作的源泉。

老街上的建筑

报恩桥是永新老街的一道人文景观。

平滩沟场下场口,在绕场东流的龙塘溪河上,横跨一座风雨廊桥,这座桥就是报恩桥。

报恩桥始建于何年,现已无法稽考。史料上说,原桥在清嘉庆年间被一场洪水冲毁,后来建的这座廊桥,是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 年)乡人池腾龙出资复建的。清道光《綦江县志》上说,池腾龙是武生,“以子廷芳捐守御所千总,赠武德骑尉。又以子朝芳捐布政司经历加三级,赠奉政大夫,妻邹氏饬封宜人”。 为感皇恩,池腾龙将复建的这座风雨廊桥命名为:报恩桥。

报恩桥的桥体由六根石柱支撑,桥梁、桥面、栏杆、篷顶均为木结构,上盖小青瓦。报恩桥能避风雨,桥面宽敞,数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在这座桥上留下青色的爱情遗梦和七彩的生活憧憬。

时光荏苒,90 年代,因报恩桥存在安全隐患,永新镇人民政府拆除旧木桥,在原址重建了水泥廊桥。

据82岁的池老伯介绍,以前的平滩沟场上还有 “一庙一堂”(禹王庙、三官堂)、“两宫两祠”(万天宫、万寿宫、池家祠堂、彭家祠堂。庙、堂、宫、祠均斗拱飞檐,画栋雕梁,红墙绿瓦,脊兽腾跃,壁画精美,神像雕塑栩栩如生。殿宇族祠与街房错落而不零乱,庄严而又精致,布局较为巧妙。

位于下场口半边街的万寿宫也叫江西会馆,是“湖广填四川”后江西籍永新人建起的。逢年过节,这里就非常热闹,当地乡绅、哥老会,会请来戏班子,一连数天,连续唱大戏。戏台前的小院坝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万寿宫的遗址上,现在已建成了永新中学食堂。

老街里的文化

永新老街一四七逢场。以前,每到逢场天,场上便汇聚了从四面八方拥来的人。小商品琳琅满目,土特产应有尽有。

逢场是场上最热闹的日子,天不见亮,街上就人声鼎沸,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到了九、十点钟,街上行人川流不息。逢场天不仅仅是商贩们挣钱的日子,更是村民们购物、逛街,看热闹的日子。

逢场天街上的杂耍特别多,耍猴、小杂技表演,买糖人、爆米花的手艺人也从四面八方聚集场上。因此,永新老街也聚集了许多民间艺人,老街成了民间文化的舞台。

晚上茶馆里讲评书最热闹,就像现在看电视连续剧一样,也有很多评书粉丝。说书的内容一般都是小说故事和戏剧故事。听书的人要碗茶,坐在茶桌上,边喝茶边听。书说到精彩处,说书人停下来,端起一个小盘,走下来要人们打赏钱,打赏多少不论,不给也不强要。

听书听得入神时,说书人适时收场了。他将方堂木在桌上“哐哐”敲几下,高声说:“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说书也讲场次,一般一场为两个小时。一场讲完收一次钱,然后再接着讲下一场。两场讲完,听书人还沉浸在故事情节里,极不情愿地走出茶馆,只能等到第二天再来。

因为地域环境不同,每个地方都会滋生出不同的民俗文化,正是这些特有的民俗文化,让永新老街风韵犹存。

斗转星移,在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更迭中,永新老街已发生了变化,虽然有的古建筑已经不存在了,但老街的结构没有变,古韵遗风仍然在时光中悠悠流淌。

文图/记者 张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