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音站到融媒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綦江新闻事业的发展

    版次:A1    来源:    2019年07月08日

本报记者 刘克洪

6月17日22时57分,在宜宾市长宁县地震发生后一分多钟,“大美綦江APP”就推出了綦江有明显震感的消息。6月28日暴雨至綦河上涨,从上午10时至下午18时,“大美綦江APP”连续不断刊播动态消息。如此快捷刊出、全程全效播报,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也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区新闻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发展。

从单一广播到媒体集群

新中国成立时,綦江的新闻事业可以说是一片空白。1950年4月,中央政府新闻总署《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发布后,1951年2月5日綦江才正式成立自己的收音站。由此开始,綦江新闻事业有了初步的“专业化”发展。

后来广播的发展,历经綦江县广播站、东方红广播站、綦江县人民广播站等演绎,到1980年代中期,全县59个乡镇相继建起广播站,广播走进大队(村)、生产队(组)及寻常百姓家庭。在这段时间,广播内容主要由自办节目和转播节目两块构成。其中自办栏目主要有《綦江新闻》《对农村广播》《綦江生活》等,每天播出时长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1988年2月18日《綦江报》创刊,綦江结束了单一媒体时代。1990年12月15日,綦江有线电视台成立,从此綦江新闻事业进入了广播、报纸、电视3大媒体竞相发展时期。

广播发展至2003年,通过“村村通”工程建设等不断升级改造,实现了“共缆传输”,全县314个行政村均安装了高音喇叭。节目内容自办节目增多,播出时长增加。电视自1990年綦江有线电视台成立后,便正式开播电视节目,主要利用10频道播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发展先后实现了由隔频传输改为邻频传输、建起电视微波站、与重庆有线电视台联网等。节目内容呈现出播出频道增加、自办节目增多、传输速度加快的势头。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实现了第一次现场直播。广播和电视成为其间覆盖最广、受众最多的大众传播手段。

《綦江报》从创办至2003年12月27日停办止,先后经历了周一刊、周三刊的发展,共刊出1294期,年最高发行量28000余份,以其覆盖广、投递快、质量高,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和读者的欢迎。

从“线下”发展到“线上”运行

綦江新闻事业发展,以2004年6月承担起綦江政府门户网站的日常维护,并及时将刊发稿件上传网上为标志,开启了线下线上并行的时代。后来新闻单位虽然历经了綦江县新闻社、綦江县广播电视台、綦江县新闻传媒中心、綦江区广播电视台、綦江日报社等分合演绎,但一直呈现出线下线上并行发展的媒体业态。

为适应互联网的发展,2007年12月12日中国重庆·綦江县新闻网(重庆綦江网前身)成立,2008年4月“綦江手机报”创办。针对青少年已习惯通过手机、网站、“两微一端”等新兴媒体获取信息,随后《綦江日报》电子报、綦江论坛、大美綦江APP、綦江微发布(新浪微博)、微博綦江(腾讯微博)、綦江论坛、大美綦江图片总汇等媒体相继上线;2015年5月“綦江区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开通,2016年6月18日“綦江手机台”运营。

这些媒体,齐头并进、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影响力日益增大,形成了线下线上全覆盖的新格局。比如“大美綦江APP”2015年10月1日上线后,下载量已超过32万户。而在内容上也更加丰富生动。比如,报纸版面增大、出版期数增多,广播电视节目形式多样、播出时间增长。涌现出了《綦江新闻》《南州采风》《綦人其事》《南州论谈》等一批品牌栏目;电视专题作品《亲爱的》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