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战友陈在福:

一辈子,跟着雷锋的脚步走

    版次:A1    来源:    2019年08月08日

小儿子陈先伦救人离世后,陈在福将学校寄来的慰问信挂在墙上,思念儿子的同时,也为儿子舍己救人的行为感到骄傲。 记者 吴长飞 摄

本报记者 吴长飞 实习生 谭于蓝 通讯员 王路星

“退休后,父亲时常翻看雷锋的事迹材料和先伦的照片,一个人偷偷地掉眼泪。”8月5日,陈先容陪着父亲陈在福在院坝门口散步,看着村里巨大的发展变化,不禁感叹三弟陈先伦若是还在人世该有多好。

19岁参军入伍,深受雷锋精神影响

今年79岁高龄的陈在福,出生于横山镇大坪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他的童年时期,正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苦难岁月。

1959年3月,陈在福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入伍后,陈在福被分配到辽宁省抚顺市7343部队。幸运的是,他与雷锋在同一个部队相邻营房服役,一起劳动,一起吃饭。

“在我的记忆里,雷锋特别有奉献精神。部队规定中午11点半至12点吃午饭,午饭后休息两小时。当大家开始午休时,雷锋却一个人去修补道路,将路面上的坑坑洼洼填平。”陈在福回忆说,雷锋总是保持着为国家建设奉献的初心,这种精神也熏陶了他。

“有时候,部队会组织雷锋给战士们宣讲,大家总是能感同身受。”说起和雷锋在一起的日子,陈在福放缓了语速,目光变得深情,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有一次,当听到雷锋的苦难家史时,陈在福不禁湿了眼眶。“我8岁时父亲患伤寒去世,8天时间传染一家死了4位亲人,母亲含泪安埋了4位亲人,坚强地带着我种地养活一家老小,但没有自己的地,只能从地主家租地种庄稼。交完地租,剩不了多少余粮。”

遇到收成不好的时候,父母带着陈在福去挖野菜吃,野菜挖多了就晒干磨成粉,以防连野菜都挖不到的时候做馍馍吃。儿童时代的苦难,雷锋精神的激励,让陈在福暗下决心,这辈子一定要做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

1960年9月,陈在福被调到辽宁大连市从事国防建设,并火线入党,时时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建设防御工事。“一个星期不下班,一个月没休息。”陈在福说,由于要赶工期,大家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到了凌晨1点多钟,陈在福实在困得不行,班长就让他在一旁眯个十多分钟,眯完了继续作业。

面对紧张沉重的工作压力,陈在福想起了雷锋一心奉献的形象,又鼓起劲头加油干。6个月后,陈在福被评为“五好战士”,授予三等功。

退役后回綦江,教育子女弘扬雷锋精神

1962年3月,陈在福退役回到綦江老家,娶妻安家后,育有4个子女。闲暇时,陈在福经常讲雷锋的事迹教育孩子,让孩子们追寻着雷锋的脚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