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愿望,将红军长征在綦江的经过拍成电影

他叫胡学忠,今年70岁,退休前是綦江邮政局的一名普通员工;他只有初中文化,却有一个成为剧作家的梦想——

    版次:A4    来源:    2019年08月08日

胡学忠在电影《东溪突击》拍摄现场

电影《东溪突击》剧照(资料图片)

胡学忠和儿子胡庆瞻仰綦江烈士陵园

伏案写作

查阅资料

今年5月,由胡学忠编剧的电影《东溪突击》在綦江拍摄完成。这部电影不仅圆了胡学忠的剧作家梦,更圆了綦江人的红色电影梦想。近日,记者辗转来到胡学忠家里,对他的剧作家梦进行了专访。

初心不变追求文学梦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学追梦人,初心不改,一生都在追寻。”胡学忠家里保存着几大捆文稿,这是他一直舍不得扔掉的心血之作,这些文稿中就有由他编剧并拍成电视剧的《桐花》《无言的山脉》等剧本手稿。

“小时候,在邮局工作的父亲经常带一些报纸杂志回家给我看。看的报刊多了,我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写作水平也比同龄人高出一截。”胡学忠回忆说,小学六年级时,他参加一次中小学生作文比赛,在全县获了一等奖。“在全县获奖,不光是我家,连整个村子的人都为我骄傲。”

胡学忠初三寒假,他的父亲从邮局抱回一堆旧杂志,这些杂志全是电影、电视剧本,他一头钻了进去,虽然读得似懂非懂,却激发了他浓厚的创作兴趣。很快,他模仿其中一个剧本,根据身边的故事创作了一个独幕话剧。

剧本写了两个大作业本,逢场天他从村里赶到镇上邮局把稿件寄给了杂志社。一周后稿子被退回来了,里面附有一张编辑的退稿批条。“这样的退稿我收到过很多,但我不怕退稿,仍然不停地往杂志社投稿。”退稿并没有打击胡学忠的创作热情,反而坚定了他的文学梦想。

后来胡学忠到了邮政局工作,阅读各种文学刊物成了他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1991年6月,当时在綦江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当队长的同学谢建华找到他。谢建华说他破了一个大案,想请他把这个案子背后的故事写成电视剧。在同学的鼓励下,胡学忠很快完成了《桐花》剧本创作。重庆电视台某导演一眼就相中了剧本,并很快拍成了电视剧在电视台播出。“那是綦江境内第一次有剧组来拍电视剧,十里八乡的人都跑来围观,那场面热闹惨了。”当年的情景,胡学忠记忆犹新。

这次成功,更激发了胡学忠的创作兴趣,也让他在綦江小有名气。1993年,胡学忠创作的红军题材电视剧《无言的山脉》上下集,先后在8个省市电视台播出,还荣获了四川省“五个一”工程三等奖。

此后,胡学忠陆续写过《丁山湖的诱惑》《石壕溶洞》等旅游专题片,《咱们的村支书》等电视剧本。

十年创作《七朵映山红》

“有一回,我和父亲摆龙门阵,父亲说我们邮局里,新中国成立前有个叫李长庚(化名)的人是地下党员,他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很多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胡学忠说,当时他对李长庚产生了浓厚兴趣,就刨根问底地了解他的故事。后来,他辗转找到一个叫危迪的八旬老人,老人的父亲是老地下党人,当年和李长庚是熟人。胡学忠多次登门拜访,从老人那里知道了很多关于李长庚的故事,并以李长庚为原型塑造了《七朵映山红》里的主角“赵长根”。

胡学忠创作的电视剧《七朵映山红》,讲述的是红军长征在綦江的故事:1935年1月15日,为确保遵义会议顺利召开,中央主力红军某小分队奉命在川黔交界的石壕、松坎一带阻击川军模范二旅。“石壕是渝黔交界的山区,是中央红军长征在重庆唯一过境地。綦江石壕是遵义会议的最前哨,中央红军到石壕是四渡赤水的前奏曲。这里处处都留有红军遗迹,年长一点的人都都能讲一两段红军的故事……”

胡学忠在石壕镇羊叉邮局工作过几年。这几年中他走遍了红军在石壕的每一处足迹,走访了老一代的石壕村民。通过实地考察,走访村民,查阅地方文史资料,包括阅读了大量的关于红军长征的书籍后,胡学忠被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感动了。2007年夏天,他饱含深情地开始了红军剧本创作。

这年12月,单本剧《七朵映山红》创作完成了。他将剧本寄到某电视剧制作中心,得到了充分肯定,制片人认为题材很好,建议他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于是他又花了近一年时间改成了4集,再扩到了8集。

“创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文史资料,读得越多越觉得有必要将红军长征在石壕的故事讲好讲透彻,司务长为归还村民的炊具遭敌人惨杀,村民不顾个人安危舍身救红军伤员,这些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深思熟虑后,胡学忠将《七朵映山红》创作成了26集电视。4万多字的剧本手稿将书桌抽屉装满了,从2007年到2017年这十年中,剧本反复修改了10多次。胡学忠高度近视,而且不会操作电脑,每次写稿后都要请人打印文稿,初步估计,十年间,仅打印文稿就花了4000多元钱。

拍摄电影《东溪突击》

今年5月,由胡学忠创作的电影剧本《东溪突击》在綦江实景拍摄。

“这部电影是在我2007年创作的20集电视连续剧《辣椒红了》的基础上改编创作的,以1935年中央红军在綦江境内的活动为背景,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中国工农红军在綦江的感人故事。”电影原名叫《辣椒红了》,拍摄过程中,剧组人员都觉得《东溪突击》更贴近电影的内容,最终改名《东溪突击》。”胡学忠说,为了这部电影,他倾尽了精力。

电影剧本几易其稿,最终邀请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客座编剧宁森加盟打造剧本。为了让剧本变成电影,胡学忠多方寻找影视公司合作,最终确定由重庆永尊影视文化有限公司、重庆市綦江区委宣传部联合摄制。

胡学忠是首席编剧,他的儿子胡庆是制片人。胡学忠说,这部电影是典型的小投资大制作,导演和主要演员,包括爆破、烟火的各种特效师,均来自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专业人员。这部电影是红色军事题材,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影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胡学忠的儿子胡庆,是东溪镇邮政局的一名普通员工,从小听着父亲讲红军故事长大,所以对父亲写红军的电影非常支持。在电影开拍之前,胡庆陪父亲胡学忠到綦江境内选景,俩爷子花了一个多月,最终选定了石壕、赶水、东溪、永城、中峰老街。景选好了,剧组进入綦江就投拍。

“时间就是金钱,因为资金少,所以必须抓紧时间,减少开资。”胡庆介绍说,拍片的20多天里,他和父亲天天跟剧组,为剧组服务。胡庆的妻子张正芳成了剧组的后勤负责人,每天三餐由她负责安排,保障剧组生活供给。全家人都在剧组工作,这样做也是为了节约资金。

“剧中的群众演员都是当地村民友情演出,村民们很支持配合,也过了一把电影演员瘾。”胡庆说,在綦江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电影拍得很顺利,预计今年国庆节期间上院线首映。

“成为一个剧作家是我的人生梦想,将红军长征到綦江的经过搬上银幕也是我一生的愿望。”胡学忠说,“我敬仰红军烈士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感恩共产党为我们创造了这个和平的社会环境。所以我希望通过电影再现红军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让现在的年轻人永远记住,今天的和平日子来之不易。”

胡学忠说,他的下一个梦想是将王良将军的革命故事再现银幕。

文图/记者 张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