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辟岭 遇水搭桥

綦江千百沟壑变通途

    版次:A1    来源:    2019年08月19日

本报记者 刘克洪 通讯员 姚登云

孤零零、满是坑洼的3条泥结石路,多数人从没坐过、看过汽车的境况,曾让民国时期綦江人饱尝出行的酸辛憾恨。而如今,通畅的公路、铁路、水路,已融入綦江人的日常生活,更成为綦江人引以为傲的资本。俯瞰南州大地,一条条道路穿山岭、跨江河,纵横交错,编织起四通八达的网络,将綦江与全市、全国、全球连接起来,将綦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

公路持续提质升级

实现四通八达

綦江交通历史原本悠久,清朝时期正南路(又名綦江大道)就是四川十条驿运干线之一。然而直到1935年、1937年、1940年才分别建成川黔公路、川湘公路、赶张公路。至1949年綦江解放,这3条公路总长仅有137.2公里,且为低等级的泥结石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綦江的公路发展从此驶上了快车道。1958年7月1日,赶水至石壕公路正式通车。1964年至1981年期间,綦江先后新修了北渡至永新、篆塘到郭扶等近100条公路。至1978年,綦江建成公路650.4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目标,并陆续改造提升了国道210、省道303等干线公路。

“綦江公路建设发生质的变化,要从1990年算起,其标志就是渝黔高速公路的建设。”在区交通局采访中,该局负责人介绍道。

渝黔高速公路重庆段一期工程于1998年7月24日开工,起于江北区童家院子,止于三江雷神店,綦江境内长24.4公里,2001年12月26日正式通车。该路的建成,标志着綦江正式进入高速公路时代,綦江到主城由原来的8小时缩短到1小时,綦江人民到重庆主城由“早出晚归”变为“快去快回”。随即,渝黔高速重庆段二期工程三江至崇溪河段开工建设,全长47.4公里,2004年12月29日建成通车。2005年12月26日,安稳至崇溪河段实现通车,至此渝黔高速重庆段全线贯通。

随后,全长32.3公里的綦万高速公路,也于2004年9月15日建成通车。2016年9月26日,全长约48.4公里(綦江境内25公里)的江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至此,綦江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公里大关,达到123公里。2016年12月,全长99.948公里的(綦江境内43.5公里)渝黔高速公路扩能工程(重庆段)正式动工,目前该线正在紧张建设。

截至2018年底统计,全区公路总里程已达5625公里,比1949年增长40倍;比1978年增长了7.6倍。其中高速公路123公里,互通14个,公路密度204公里/百平方公里。而公路营运里程已达到5022.97公里,较解放初期增加了35倍,先后开通了263条客运客车线路,开通了13个街镇的公交客车。

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区境内机动车辆的大幅增加。市交通局统计数据显示,到2019年5月30日底,綦江汽车保有量达214603辆,全市38个区县排位第3名,较解放初期增长了13412倍。

铁路不断提速发展

走进高铁时代

綦江的铁路建设始于抗日战争时期,抗战结束前先后修通了三江至土台、三江至南桐两条轻便铁路。新中国的成立,为铁路发展迎来了新生。

1950年3月,全长18公里的綦江至三江段铁路开建,当年10月26日正式通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綦江新修的第一条铁路,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第一副部长的万里亲临现场主持通车典礼。

随后,綦江铁路建设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1951年1月27日,全长41公里的三江至赶水段铁路开工建设,次年1月10日正式通车运行。1957年7月,全长14公里的赶水至石门坎段开工,1960年实现通车。至1965年10月1日,川黔铁路(现渝黔铁路)480公里全线贯通。而全长32公里的三万支线改造升级工程,也在1952年1月开工建设,1953年7月1日实现通车。

骨干铁路的建设,也带动了专用铁路。1958年,全长6.28公里的四钢专用线开始修筑;1958年11月22日,小鱼沱到大罗铁路开始修建;1959年10月1日,从赶水谢家街起,经麻柳滩至小鱼沱铁路完成升级改造通车;1960年,全长1.14公里松藻煤矿专用线启动建设;1970年,全长714米的333部队专用线动工建设;1984年4月,全长23.5公里从赶水车站起跨松坎河、杨渡河,经麻柳滩、小鱼沱至白岩的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如火如荼的铁路建设中,火车运行速度也在不断提升,并大步迈入高铁时代。

2010年12月22日,行车时速为120公里的三万南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并于2016年12月5日竣工通车。该线路的建成,串连起了渝西、渝南、渝东南片区。

2012年11月,设计时速200公里、总投资约530亿元、正线全长345.4公里的渝贵铁路开工建设,2018年1月25日正式投入运营。渝贵铁路的开通,让綦江至贵阳铁路运行时间从10小时缩减到约两小时,綦江至广州铁路旅行时间由25小时缩减至7小时。

目前,我区正在全力对接、抓紧实施渝贵高铁的规划建设,不久的将来,綦江又将开启双高铁并行的新时代。

水上运输绿色转身

步入环保发展

綦江河由南向北纵贯全境,自古水运便捷。1938年3月,导淮委员会迁来綦江,为了确保抗战物资运输,对綦河及支流蒲河进行了整治,先后建造闸坝11座,改善了綦江河的运输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水上运输能力,1958年綦江开始整治清溪河,至1960年全面完成。由此,綦江境内主要河流均实现通航,通航里程达251公里,最高年度货运量达到54.8万多吨。水路运输的兴盛,也催生了船舶制造的发展,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綦江在船舶制造方面先后创造了重庆市多个第一。

随着公路、铁路运输带来的便捷,綦江水上运输职能逐步转向打造绿色发展的生态水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綦江河的航运建设侧重于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作为长江上游的綦江河,近些年来綦江不断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确保水资源安全。通过不断加大投入等措施,先后建立了一系列污水处理设施,并严格加强运营管理,确保綦江污水排放持续稳定达到国家环保规定要求。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