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入插旗 心入插旗

——记扶贫第一书记刘晓东

    版次:A2    来源:    2019年09月09日

刘晓东(右)在村民家里了解情况 记者 刘琦 摄

本报记者 刘琦

“刘书记,来坐下喝杯茶嘛。”

“不了,刚从地里回来,村上还有事要忙呢!”

中午的太阳异常火辣,刚从稻田里出来的刘晓东浑身是汗,单薄的浅灰色短袖紧紧贴在身上。拒绝了沿途村民的邀请,刘晓东快步向村委会走去,心想,“稻子陆陆续续都收割了,得赶紧回去把和学校的购销合同拟好。”

今年56岁的刘晓东是市派驻扶欢镇插旗村第一书记,原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工会副主席。自今年3月来到插旗村后,刘晓东的身份发生了转变,变成了插旗村的“电工”、“老农”、“推销员”……掀起了插旗村扶贫的阵阵浪潮。

41天守在村里不回家

他把自己变成“本地人”

今年“五一”,刘晓东有点忙。

走村入户是每个新任第一书记要做的事,刘晓东也不例外。虽然做足了功课,但3月份刚来插旗村时,刘晓东还是吃了一惊:该村地处深山,村民世代环绕插旗山而居,住得十分分散,这家住在山脚,那家住在山头,往返一次就需要好几个小时。

艰苦的条件没有让刘晓东退缩,他自掏腰包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此后,在山里,村民时常能听到摩托车的轰鸣声。

“家里有什么困难?”“你家小孩多长时间回来看你一次?”“小孩读书有没有困难?”仅10天,刘晓东就走遍了留守在村的144户村民。然而,因为被群山包围,插旗村经济发展落后。为求生活,该村426户1272人多数外出打工,留村的144户326人多为老弱妇孺,不能全面了解家庭情况。发现这一问题后,刘晓东决心在村里守着,等待村民回来探亲。而这一守,就是41天。

“‘五一’农忙是最好的时机,平时回来的人都是零零散散的,但‘五一’大部分在外务工的村民、在外读书的娃大都会回家。”在“五一”期间,刘晓东每天走访村民近10户。41天的守候取得了成效,刘晓东把村里的底摸了个遍。张家的娃读大学了、黄家的媳妇每月给婆婆寄了多少生活费……刘晓东渐渐成了“本地人”,更成了大家伙心里的“贴心人”。

给五保户当“电工”

他更想点亮整个村子

“要切切实实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村民有所求,我们就必有所应。”这是记录在刘晓东工作日志上的两句话,而他也始终践行着。

村民黄喜汉是村里的五保户,2018年D级危房改造后,因为没有额外经济收入,没钱买电线,也没技术安装,家里始终没通电。刘晓东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其买电线,还化身“电工”帮黄喜汉接通了电线。家里通了电,黄喜汉也摆脱了以往天一黑就只能去别家串门的窘境,逢人便说:“刘书记真是好本事哩!”

为黄喜汉通了电,刘晓东并不满足。插旗村地理位置特殊,进村道路曲折,蛇虫密布,给村民夜晚出行带来了很大困扰。对此,刘晓东和同为驻村工作队的杨翼德、黄丰一番深思熟虑,提出了“点亮插旗”计划。

“我们计划在村里的主干道上装上路灯,并为留守在村的每户村民装上太阳能灯。这些灯在白天的时候吸收太阳能,晚上自动供亮。”刘晓东说,目前,资金已经到位,预计在国庆节前就能点亮插旗。

为村民甘当“推销员”

他把插旗村大米卖进学校

9月1日傍晚,已有半月未回家的刘晓东回到家中简单洗漱后就睡下了。因为,第二天还有很重要的任务等着他干。

第二天清晨6点,刘晓东早早起床,携带了几件换洗衣物,便驱车前往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他要把村上近期打出来的米卖到学校。“学校是销米大户,用米需求量大。村上的米质量好,这样做,既能让村民获利,还能让全校师生吃上放心的优质大米,双方互惠互利。”

刘晓东的“推销”得到了学校的认可。仅9月2日一天,刘晓东就卖出6000斤南瓜、8000斤大米。

“今年村里的稻谷预计9月中旬全部收完,能产出5万斤谷子。”刘晓东介绍,“我们按照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从村民手里收谷子。村委会将收到的谷子运到綦江城区脱粒,最后运到村里包装进行销售。”

刘晓东算了一笔账,现在谷子市价1.4元/斤,村上的收购价是1.65元/斤,5万斤谷子能产生收益8万多元,同时由村集体卖出大米获得收益后还会与村民分红。

长时间吃住在插旗村,村委会也成了刘晓东的家。“我们平时都住在村上,村里有啥事,我们能及时赶过去。”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值班室,摆放着两张床,一张是刘晓东的,一张是杨翼德的,干净而整洁。刘晓东说,“目前已经和学校达成了初步的购销意愿,希望能尽快实现插旗村与学校签订长期购销协议,帮助村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