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界上的王良记忆

    版次:A4    来源:    2019年09月18日

黄洋界哨口工事

黄洋界炮台

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

王良,字傅良,原名王化赅,1905年出生于綦江区永城镇,1926年9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并随毛泽东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上以少胜多保卫黄洋界,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率部活捉国民党前线总指挥张辉瓒。1932年3月,王良升任红四军军长,同年6月13日,王良在率红四军回师赣南根据地,途经福建武平县大禾圩时遭敌匪袭击,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7岁。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了王良的一生,称赞“王良是一个好干部”。

本报记者 覃宁波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毛泽东听到黄洋界保卫战取得胜利后,为高度赞扬王良等红军将士创造了以少胜多典型战例而写下的诗篇。最近,记者在重走长征路活动中,踏寻着当年红军的足迹,来到黄洋界。目睹黄洋界的险峻,当年王良等红军保卫黄洋界的情景立即浮现在眼前。

黄洋界上炮声隆

黄洋界的来源,听当地人讲,黄洋界靠近宁冈方向的主要住着黄姓本地人;另一边住着杨姓客家人。两姓家族人员长期争夺山场,为了互不侵犯,在山上立了一块界碑,叫“黄杨界”,因“杨”和“洋” 谐音,久而久之便叫作了黄洋界。

黄洋界出名,源于一场保卫战!

1928年8月30日,湖南、江西两省敌军趁红军主力外出,井冈山兵力空虚之时,集中4个团的兵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会剿”,企图从黄洋界打进井冈山根据地。

“当时在井冈山的兵力实际只有两个连,预计200多人;敌人有四个团,预计15000人左右。”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林道喜告诉记者,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关于此战的艰险,在井冈山博物馆里,署名为杨克敏所作的《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道》里写到:此次之战,危险异常,真是间不容发!

翻阅历史资料,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王良,他当时担任红四军十一师三十团一营一连连长,他所在的连正是参加黄洋界保卫战的两个连之一。

1927年10月,王良跟随毛泽东来到井冈山,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这个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摇篮,让中国革命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中最重要的哨口,主要抵御江西和湖南的敌人,如果失利,将有丢掉整个根据地的危险。”林道喜说,历史不容假设,但真的很庆幸。

毛泽东主席对根据地的重要性有一段非常形象的比喻: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

站在黄洋界炮台遗址,眺望着起伏的群山,瞬间眼前炮火不绝。仿佛看到英勇善战的王良将军,他右脚站立在壕沟里,左脚踩在沟坡上,双手端着一支长枪,眯上一只眼,咬着牙,屏住呼吸,瞄准上山的敌人,快速地扣动扳机,子弹壳如雨点般下落。忽然,一枚炮弹飞过,他高呼一声“卧倒”,迅速扑向身边的小战士,转过身,抹了抹脸上的炮灰,抖抖身上的泥土,又继续朝着敌人开了数枪……

手抚着炮筒,陷入了沉思。如果黄洋界失守,井冈山根据地后果如何?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中国革命又将何去何从?呼啸的山风打断了胡思乱想。

黄洋界,两家人的分界,成了一道敌人不能跨越半步的高压线,保卫了井冈山,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此战,王良连长,带领着战友,冲锋在前!

黄洋界成汪洋界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黄洋界还有一个别称“汪洋界”,这个别称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在井冈山会师纪念馆里,有一段专门介绍黄洋界保卫战的视频。

在黄洋界哨口前,红军设置了五道屏障。第一道是竹钉阵,在通往哨口的路上埋下了四华里的竹钉,这些竹钉是炒干后用牲畜尿液浸泡,又硬又尖还有毒。第二道是壕沟,深五尺、宽四尺,阻止敌人前进。第三道是竹篱笆围栏,有效降低敌人进攻的速度。第四道是滚木擂石,既可以抵挡敌人的射击,还能推下山去打击敌人。第五道是用木头、石头以及泥土垒筑而成的射击掩体。红军利用这五道屏障,打退了敌人数次进攻。

1928年8月30日下午4时许,敌人突破前几道防线,红军伤亡严重,弹药补给不足,哨口危在旦夕、井冈山根据地危在旦夕。这时有人提起井冈山还有一门迫击炮,于是将迫击炮和三枚炮弹抬到黄洋界,因井冈山一年阴雨不断,天气潮湿,前两枚炮弹均成为了哑炮。剩下最后一枚炮弹,战士们心里都捏了一把汗。突然,山下传来轰隆声,响彻山谷,敌人指挥部中弹,还引起了弹药库连环爆炸。

山上军号顿时吹响,喊杀声一片。埋伏在山上的群众跳了出来,挥动着红旗,高呼“毛委员回来了”,并把鞭炮放到油桶里点燃,如同机枪连发。敌人听到山上的呼喊声,真的以为红军主力已返回井冈山,吓得连夜逃跑。

“黄洋界保卫战是群众路线的一个缩影,成为众志成城抗战的最好象征。”林道喜说,红军得到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在黄洋界保卫战时是一个连的党代表刘型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也曾说道,在黄洋界保卫战中,除了参加战斗的正规部队外,赤卫队持各种旧式武器夹杂着少数钢枪,担任警戒,配合作战。妇女们组织后勤队为前线服务。儿童团、少先队在防务委员会和工农兵政府的领导下,全部动员起来了,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严防敌探进出。

海拔1300余米的黄洋界,时常云雾弥漫,站在山顶,看似一片遥望无际的大海,于是黄洋界又称为“汪洋界”。发生在这里的这场保卫战,正如山名一样,让敌人陷入到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山河美如画,盛世永繁华。将军若有知,定当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