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访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张祥兰

    版次:A3    来源:    2019年09月23日

校园科技节,孩子放飞科技梦想 记者 王京华 摄

旗能电铝乔军职工创新工作室 记者 陈星宇 摄

举办技能大赛,选拔优秀人才 记者 王京华 摄

华芯智造生产车间 记者 王京华 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直以来,我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和文件,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綦江正在积极加快创建市级和国家级高新区,新时期科技创新工作有什么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张祥兰。

“两步走”开展高新区创建

记者: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我们綦江区科技局来讲,迎来了一个怎样的新定位、新面貌?

张祥兰: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讲,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工作。党的十八大就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党的十九大也提出了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016年,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7年,市委提出了实施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出台配套文件。按照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我们区也积极行动,制定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总的来说,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是我国在新时代确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其次,从具体方面来讲,今年1月,区科技局正式挂牌。表面上看似几个字的简单改变,实则给我们区科技局赋予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原区科委是综合指导部门,现在区科技局是综合指导加具体业务实施部门。站在新起点,我们要自觉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争创佳绩。

记者:既然科技工作有了这么高的期待,那么我们将以怎样的思路来进一步开展科技工作?

张祥兰:我们的工作思路是,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抓手,围绕“三个服务”,即服务经济发展、服务自主创新、服务民生需求,切实增强创新意识,转变创新理念,深化体制改革,聚集创新要素,构建创新体系,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记者:以创建高新区为抓手,能否介绍一下我区是如何分步开展高新区创建工作的?以及目前全市高新区的现状?

张祥兰:我区创建高新区分为两步走:一是到今年底明年初成功创建市级高新区;二是再用1到2年时间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高新区。

目前全市有重庆高新区(地点在九龙坡区)、璧山、永川、荣昌4个国家级高新区,大足、铜梁、潼南、涪陵、合川、长寿6个市级高新区,其中铜梁、潼南和涪陵正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已通过科技部专家现场考察,进入了国家部委的审批程序。

记者:你刚刚说现在綦江正在走第一步,加快创建市级高新区,请问市级高新区的创建有什么条件和指标?

张祥兰:2017年10月,市政府发布了市级高新区的认定办法,提出了明确的条件,具体包括产业基础、创新能力、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发展环境五个方面共23项具体指标和“一馆一器一中心”(即规划展览馆、孵化器、一站式服务中心)硬件建设要求;评审验收时,特别看重自主创新能力、改革创新等方面是否符合条件。

记者:针对这个创建条件和指标,綦江创建市级高新区将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张祥兰:我们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首先竞争激烈。目前全市有綦江、黔江、梁平、开州四个区都在创建市级高新区,我们这几个区各有优势,竞争激烈。二是机遇难得。从全市来看,渝南还没有高新区,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强渝黔合作和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下,我区已向市政府、市科技局提出申请,在綦江布局渝南片区高新区,是落实国家战略的要求,也是合乎情理的,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三是自身优势。当前,綦江发展情况基本符合市级高新区的创建标准,綦江高新区的雏形也正在形成。綦江高新区规划面积是8.01平方公里,空间布局“一区三园”(也就是高新区,桥河工业园、北渡产业园、通惠食品园)。目前园区招商引资势头强劲、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产业链条逐步延伸。

记者:市级高新区创建有标准,我们正在努力创建,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创建国家级高新区,那么开展高新区创建究竟有何重大意义?

张祥兰:这个意义太重要了。主要有四点:一是有利于更好地落实重庆发挥“三个作用”的发展战略。二是有利于更好地落实渝黔合作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发展战略。三是有利于更好地落实中央和市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是有利于更好地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探索新路。

在“五个着力”上下功夫求突破

记者:工作思路有了,那我们的科技工作有什么目标?

张祥兰:我们的目标是“六个聚焦”:聚焦构建科技开放新高地,打造渝南黔北科技中心;聚焦高质量发展、打好科技创新新战役;聚焦高品质生活、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聚焦主体培育、激发科技创新新动能;聚焦自主研发、构建科技创新新引擎;聚焦人才引进、建设科技投资新家园。

记者: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准备怎么做呢?

张祥兰: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将着力从五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是着力完善创新机制,二是着力培育创新主体,三是着力实施创新金融,四是着力赋能产业转型,五是着力打造创新生态。

记者:能给大家具体谈谈“完善创新机制”这方面的举措吗?

张祥兰:在完善创新机制方面,主要有三大举措。一是完善联系对接机制。建立发改、科技、经信、商务、大数据、园区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落实綦江产业经济、科技项目、创新资源布局和发展措施;建立市科技局与綦江区科技工作对接会商机制,为争取科技工作支持、科技项目立项申请、科技资金补助扶持,协同推进綦江加快发展。二是完善服务帮扶机制。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走进创新一线,经常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组织专家为企业开展个性化、精准化、贴近式服务。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贫困村、重点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为全区贫困村和重点村开展科技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持,助力脱贫攻坚。三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今年我区首次成功申请了2个市级博士后工作站,以科研项目聚贤纳才,为綦所用。今后我们将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突出“高精尖缺”的引才导向。吸引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重点产业人才携带发明专利、科技成果及团队来綦创新创业。定期开展表彰激励,让优秀人才在綦江幸福生活、永续发展。同时,努力将綦江职业教育中心培育成职业高校,就地不断培育产业发展人才。

记者:请问区科技局在“培育创新主体”上准备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张祥兰:我们准备做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政策落实到位。将全国、市、区科技政策打包,汇编成册,常态化走进企业宣传指导。组织机关人员和专家深入企业开展惠企政策解答,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更多向市申请立项,争取资金。二是创新培育到位。大力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包括“牛羚”、“瞪羚”和创新引领企业)企业。大力培育发展电子信息、大数据、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努力建设创新引领型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突出主导产业的研发力度。三是服务企业到位。把企业的事情当做我们自己的事情。针对企业的困难,拿出现场办、马上办的作风,做到“事情不过夜,三天有着落”。实现服务重心下沉,积极支持、指导、培育更多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企业成长基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手段的协同创新体系。

记者:科技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撑,您能给大家谈谈“实施创新金融”方面有什么新举措吗?

张祥兰:科技发展,研发投入是关键。为缓解企业融资难,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助推企业做强做大,我们主要通过“四大基金”,加大金融对科技的支撑力度:一是设立创业种子基金,基金总规模2000万元。二是设立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基金总规模1个亿。这个基金,对科技型企业根据信用等级,给予无抵押、低利息贷款。三是引入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四是引入风险投资基金。拓展渠道,积极引入全市、全国风险投资基金来綦参与企业创新发展。

记者:“赋能产业转型”方面又有什么举措呢?

张祥兰:赋能产业转型,首先是推进传统工业智能改造。鼓励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建设智慧工厂、数字化车间,促进技术升级、工艺改进,提质增效。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鼓励企业协同创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应用。二是推进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开展优质良种引进,实施标准化打造、信息化管理、溯源化追踪、工厂化栽培。加快农创天地、专家大院建设,积极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平台,完善区域推广体系。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发展。打造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三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通过科技创新、科技推广,重点建设以数据灾备为主的数据中心,开展数据的储存、备份、托管、营租等服务,打造数据灾备产业园。重点抓好升平智慧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和科技合作项目,将升平园区打造为西部重要的智慧产业园。重点推进大数据在政务、工业、商业、旅游、金融、交通、物流等领域的运用,打造智慧城市。

记者:“打造创新生态”,打算怎么做呢?

张祥兰:一是做好政策设计。我区之前制定了《綦江区科技创新扶持办法》、《綦江区产业人才引育若干优惠政策(试行)》、《綦江区专利资助办法》等创新激励政策。下一步要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含金量和可操作性。二是厚植创新土壤。持续打造“双创”品牌活动。今年我们首次申请组织了重庆“高新杯”众创大赛綦江赛区分会场比赛,全市只有六个分会场,通过组织参赛,烯宇新材料获得了重庆赛区决赛三等奖。今后我们将持续每年开展这样的活动,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同时,策划开展“科技创新英才”等评选活动,多报道创新精神和创新风采。组织开展创新微视频大赛评选,形成全社会创新的浓厚氛围。三是深化科普宣传。创新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活动,常态化组织科普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强化科普阵地建设,引导研发机构、学校、众创空间、孵化器共享科普资源。每年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评选和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夯实创新人才基础。四是促进对外交流。组织具有影响力的渝南黔北科技论坛、科技展示活动,促进开放交流合作;承办开展全市片区科技业务培训会;承办齿轮、电子信息、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关产业高峰论坛,办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綦江)峰会,构建科技创新开放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