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大米做成品牌 驻村工作队全力推销

“狮口馋”让村民脱贫增收

    版次:A1    来源:    2019年10月15日

9月24日,插旗村合作社在收购村民稻谷 记者 吴长飞 摄

本报记者 吴长飞

“老表,我的谷子晒干了,准备把6000斤全部卖给合作社哟。”

“没问题,国庆节后我们组织第三次收购。”

9月29日,扶欢镇插旗村贫困户陈天秀给綦江区委组织部选派驻插旗村第一书记杨翼德打电话。因为陈天秀婆婆姓杨,她一直称杨翼德老表。

自去年驻村工作队当推销员以来,插旗村优质土特产“狮口馋”大米畅销区内外。因为合作社以每斤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村民稻谷,大家都乐意把稻谷卖给合作社。

大米变身品牌产品

插旗村最低海拔230米,最高海拔980米,整个村就是一座陡峭的山坡。

去年9月,杨翼德走访贫困户敖体斌时,看见他家屋旁的稻谷黄了,金黄的梯田甚是漂亮。可是敖体斌眉头紧锁,丝毫没有丰收的喜悦。

“运米到山下盖石老乡场去卖,每斤2块5角,往返摩托车费60块。一次卖200斤,实际相当于每斤卖2块2角,还要费半天功夫。”敖体斌说,他种了11亩水稻,卖米是件痛苦事。

杨翼德看着敖体斌稻田中养着的鸭子、田坎上正在啄食的土鸡,意识到插旗村藏在大山深处的农家土货,正是城市人向往的健康生态产品,如果做成一个品牌,提升知名度,市场价值应该得到提升。

杨翼德的想法得到村“两委”认同。去年9月,插旗村申请了“狮口馋”“溱州土货”两个商标,随后,设计制作了包装。插旗村村民种植的大米,有了自己的品牌。

“五统一”提升质量

去年10月,杨翼德将插旗村种植的大米挂在綦江日报红蚂蚁商城销售,“狮口馋”大米走进綦江人视线。

“去年春节前,我们帮助村民销售大米近两万斤。”插旗村村委会主任廖明兰介绍说,村集体也盈利6000元,“空壳村”的帽子总算摘掉了。

在运行过程中,大家发现,由于村民都是小型打米机,加工的米普遍较碎,卖相不好。

杨翼德和村“两委”及合作社成员商议,为了进一步提高大米品质,由合作社牵头,全村统一种子、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2019年春天,插旗村发展了100亩优质稻,合作社和村民签订合同,高于市场价10%收购农户稻谷,其中7户贫困户也签了协议。

“我们负责种,村上干部负责销,我们吃了定心汤圆。”贫困户敖正贤说。

“有合作社监管,大米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合作社也有底气。”廖明兰说。

工作队员全力推销

9月,又到秋收时,插旗村迎来丰收季。

插旗村村民不再像往年一样为卖谷卖米犯愁了,因为3月份,市委组织部派驻插旗村第一书记刘晓东到岗;4月份,区委组织部增派驻村工作队员黄丰到岗。驻村工作队3个人决定共同发力推销大米。

刘晓东联系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拿到了一笔9000斤订单;黄丰回到自己单位,倡议同事消费扶贫,购买“狮口馋”大米;杨翼德通过綦江区融媒体中心红蚂蚁商城电商平台,让“狮口馋”大米通过网络走上市民餐桌。

9月12日,插旗村第一批稻谷18000斤运送到綦江加工,9月20日,11000斤大米售罄。9月24日,第二批20000斤稻谷加工成13000斤大米,9月29日全部卖完。

“狮口馋”助农增收

“王春强,1546斤,2551块,记住哈,到时候钱直接打到你卡里……”

“好好好,杨书记算的账不会错。”卖完自家谷子,贫困户王春强又忙着帮邻居称重,他说,“市场上每斤谷子卖1块4,最高卖1块5,村集体按每斤1块6角5分收,我们在家门口卖谷子,种一亩地增收200元,划算。”

9月24日,杨翼德、廖明兰组织第二次收购稻谷,村民都很积极,提前将稻谷运送到公路边。车子来了,大家互相帮忙称重、上车。

贫困户李文英、霍伟芳、敖裕柱等参加货物搬运、大米包装,合作社当月结清工资。

“狮口馋”大米零售价格是每斤5.5元,除掉加工、运输、包装等费用,国庆节前,合作社销售大米2.5万斤,销售额达10余万元,村集体盈利3万元。

“年底,我们还将对贫困户实施分红,每户270元。”杨翼德说,发展产业目的是让村民受益,村集体赚的钱,要让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