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夫妻深山种柚子 甜了自己也甜乡亲

    版次:A2    来源:    2019年10月16日

赵兴中正在摘柚子

本报记者 刘琦 实习生 傅国霜

“老赵,你看这个大哩!”扶欢镇松山村“赵柚子生态园”里,陈德兰惊喜地举着一颗硕大的柚子向丈夫赵兴中炫耀。

赵兴中抬头瞥了一眼,向妻子点点头,嘴角露出掩饰不住的笑意。

今年69岁的赵兴中和陈德兰正是这片占地250亩柚子园的主人。上世纪90年代,夫妻俩皆因病退休。退休后两人经营着一家金店,儿女成家,生活富足,日子过得惬意而满足。

一次偶然的同学聚会,小学同学向赵兴中求助:他种的上百亩烤烟因经营不善,导致资金亏损,难以为继,希望赵兴中帮忙。赵兴中起初打算只注入资金帮老同学渡过难关,但自从去了一趟烤烟基地,赵兴中便打算把那片地承包下来自己种。“我老家就在扶欢,家乡养育了我,我也想为家乡做点事。”

“他呀,倔脾气,拦都拦不住!”2000年,夫妻俩卖了金店,带着所有资金前往烤烟基地。经朋友建议,赵兴中夫妻打算种柚子。

“烤烟基地荒废很久了,满山遍野全是刺槐,人不小心被划到,能划出个大口子。”陈德兰回忆,“我们聘请附近村民帮忙开山修路。”没多久,柚子园就初具雏形。

地有了,种植技术成了摆在夫妻俩面前的又一道难关。“不懂技术,那就去学!”垫江、梁平再到长寿,走遍各地四处考察、四处学习,赵兴中最终决定选择引进由重庆农科院改良的福建灌溪柚子作为树种。“改良后的福建灌溪柚个大皮薄,更适宜重庆的土壤。”

为了确保柚子树健康生长,夫妻俩还在园子里养了100多只羊,“羊粪是天然有机肥,能更好地促进柚子树生长。”同时,赵兴中还辅以油渣,确保柚子质量。

风吹日晒、不舍昼夜辛苦看护3年,2004年,柚子树终于开始挂果。即便产量不高,但第一批柚子树挂果的情形还深深烙印在陈德兰心里。

“我们的柚子园山上有200多亩,山下50亩。当时山下就栽了700多颗。我仔细数过,那年山上山下一共才挂果1000多颗。”陈德兰苦笑道,“最艰难的时候,连工人工资都发不起。”

陈德兰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但赵兴中不肯放弃,最终向儿女求助渡过了难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柚子园迎来了大丰收,纯收入30多万元。“今年收成不错,预计产量70多万斤,纯收入70多万元。”赵兴中笑道。

尝到甜头的赵兴中夫妻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柚子园施肥、采摘、包装需要大量的人手,我们都是聘请附近的村民,主要是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男工每天120元、女工100元,农忙时一个月挣2000多元没问题。

“今年,我们把山上的200多亩柚子承包给当地人了,总不能只有我们受益,是吧?”陈德兰笑道。

挑了一下午柚子,夫妻俩同时站起来活动筋骨。夕阳的余晖洒下,将柚子园映衬得满目金黄。夫妻俩并排站着,眺望着山上的柚子林,嘴角挂满了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