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融合”让村民从“不指望”到“抱希望”

    版次:A1    来源:    2019年11月11日

本报记者 吴长飞

“问题反映还没几天,就解决得差不多了,头一次见到村干部办事效率这么高。”近日,罗德洪走在前往城区的路上,看见施工人员在安装路灯,心情不由愉快起来。

罗德洪是我区文龙街道玉龙村村民,前几天,村干部召开院坝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鼓励大家将身边需要解决的忧心事反映出来,“以前对村干部是不指望,现在则是抱希望。”

自治:整顿班子 为后进变先进铺路子

“1组到綦登公路没得路灯,好久能安起来”“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公厕能不能改造一下,办个事好不方便”“晚上想健个身都没健身器材,别的村都有好几个”……

连日来,玉龙村以召开院坝会和入户走访的形式收集群众意见,对“问题清单”进行逐一解决,最终变成群众的“满意清单”。看着村干部东奔西走为民服务,不少村民感慨说,“果然是新班子,新气象。”

此前,原玉龙村村干部纪律涣散、不作为,干群矛盾突出。转变发生在2018年。这年,我区将玉龙村纳入“后进村”整顿,第一步就是对玉龙村“两委”班子进行“大换血”。2018年7月至12月,玉龙村“两委”班子进行了重组。

“班子重组后,村里发动有社会影响力、威望较高、离任村干部和老党员等,组建了15人的和议员队伍,通过建立自治组织捋清长期积累的矛盾,缓和紧张的干群关系。”玉龙村第一书记朱松说。

依托和议员队伍,玉龙村组建完善了“1+5+N”社会治理现代化队伍,每月定期入村入组入户,帮助村民排忧解难。

2018年底,妥善处理了因华强化肥厂拖欠7组村民土地租赁费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成功为村民收回3年土地租赁费共9.04万元。自组建“1+5+N”队伍以来,先后化解矛盾纠纷72件,处理突发事件21次,组织各类活动12次。

德治:“三治课堂” 在田间地头厚植新民风

“这真是条‘水泥路’,一到下雨天,全是水和泥。”2018年8月,5组村民李国春反映,从村办公室到綦江南收费站大约1.5公里长的公路,路面坑坑洼洼,严重影响了大家出行。

这条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公路,因缺乏日常维护,加之长期重型货车碾压,导致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同时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