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解放 他们用忠诚保卫和平

    版次:A4    来源:    2019年11月27日

綦江烈士陵园(资料图片) 记者 石亮 摄

中共綦江县第一届县委全体委员合影 记者 张学成 翻拍

本报记者 张学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月16日,毛泽东主席发出进军西南的指示。10月23日,刘伯承、邓小平下达川黔作战命令。11月1日,人民解放军打响川黔战役,迅速攻占秀山、酉阳、黔江、彭水、武隆。24日攻占南川,直指綦江。

11月27日清晨,人民解放军从南川抵达綦江县城。此时的綦江县已是一座空城。入城解放军战士在綦江南门口鸣枪三响,见无敌应战,又直扑县政府,在县衙门口又朝天鸣放三枪。两个“三枪”,宣告綦江解放。

綦江解放自助委员会

綦江解放的第二天,綦江县地下党县委副书记谢予到达綦江县城,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支援解放军过境的工作。地下党员周晴晖邀约一些民主人士和开明绅士开会,研究为过境解放军烧茶送水和维护城内社会治安的问题,并决定成立綦江临时维持会,推举民主人士郑量澄为主任。

中峰、东溪、城郊等地的地下党员也来到綦江县城,参加支前工作。中峰特区区委还调派武工队员40人进城,进驻国民党的县政府、警察局、法院等机关,并担负了粮库、银行等单位的保卫任务。

12月3日,中共綦南中心县委书记兼綦江县委书记向天培,从合江赶来綦江,负责领导綦江县的支前工作。4日,按照巴县专署专员韩明的指示,綦江临时维持会更名为“綦江县人民解放自助委员会”,下设秘书、治安、宣传、联络、支援、催粮、文教、总务等六股,共有工作人员136人。

自助委员会临时行使政府职权,对国民党的政府机关和粮食物资等部门实行查封监守,接管了古南镇粮库存粮6万多斤,并从升平用木船装运碛米7400斤到重庆,支援城市建设。

中峰、东溪、三江、郭扶、高青、赶水等乡镇也先后成立了自助委员会,负责维持社会治安和发动群众运送军粮马草等工作。

12月13日,西南服务团綦江分队到达綦江,全队共68人。16日,中共綦江县地下党的相关同志与西南服务团綦江分队的同志在县城原交通银行正式会师,綦江县地下党县委书记向天培,与西南服务团綦江分队队长刘乃哲商讨后决定,西南服务团的同志和綦江县地下党的同志第二天分别下区、镇开展工作。

綦江历史翻开新篇章

1949年12月20日,经川东行署批准,綦江县人民政府成立,刘乃哲任县长,柳西明任副县长。县人民政府下设秘书科、民政科、财粮科、文教科和公安局,并相继成立了税务局、邮电局和人民银行。

全县共分为六个区,各区相继成立了区委和区人民政府。

1950年1月28日,经中共川东区委批准,成立了中共綦江县委员会,向天培任书记,刘乃哲任副书记,柳西明、李洪为委员,刘子洪为候补委员。县委下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和人民武装部。

为庆祝新生政权的诞生,綦江县各界人士2000多人参加了成立大会,会后载歌载舞举行了庆祝游行。

为了搞好接管工作,成立了由西南服务团綦江分队全体人员、綦江县的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及民主人士组成的綦江县接管委员会,下设财粮、公安、行政、房产等四个组,负责对原国民党的政权单位和其他机关的印章及物资财产进行接管。

同时,成立了綦江县整编委员会,负责对原国民党政权人员进行整编。通过整编,留用116人,送专署整训30人,资遣回乡生产20多人;同时,整训旧武装人员200多人,其中,留用80多人,资遣回乡劳动100多人。

1950年4月5日至9日,綦江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从此,綦江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破获潜伏的敌特分子

刚刚解放的綦江,敌特活动频繁。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公安部门重拳出击,破获了许多大案要案,挖出了潜伏在各地的敌特分子。

1950年6月17日,綦江县公安局接到璧山县专署公安处转来的关于特务孟子仪潜伏在綦江县的情报。孟子仪于1949年解放前夕,被军统局渝特区布置科指派为南川潜伏电台台长。綦江县公安局接到线索材料后,立即组织公安干部进行侦察。公安局除了在各区布置专人调查外,对在押犯人也有重点地进行了审讯。

但是,由于转来的情报没有具体的地址,加之孟子仪又化名为孟德棋,公安干警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侦察,都没有发现新的线索。

1950年10月18日,石角区人民群众检举,石角镇四保十甲有个人叫孟德棋,解放前曾在江津县杜市军统局无线电训练班受过训练,在国民党军队工作多年,曾在河北秦皇岛被解放军抓捕,经教育释放回家,怀疑这个人可能是特务。蒲河派出所获得这条线索后,立即到孟德棋家去调查,并动员他到派出所自首,通过孟登记自首交代的情况,了解到孟德棋就是孟子仪。县公安局接到报告后,立即通知派出所将孟子仪押送县公安局审讯处理。

经过反复审讯,孟子仪交代了自己的问题,还供出了杨伯清、陈敬国等几名潜伏特务。

11月14日,孟子仪供出的特务分子全部被县公安局逮捕归案,缴获了多部潜伏的敌特电台和密码本,彻底地粉碎了敌特分子的阴谋诡计。

征粮剿匪工作取得胜利

新政权成立后,支援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和安排人民生活都急需粮食,地主、富农抗不缴粮,县、区粮食紧缺。于是,人民政府把征粮工作列为重要的紧急任务,成立了征粮工作组。工作组下乡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安定人心。同时向大户“借征”和“加征”公粮。向大户“借征”和“加征”,这是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

工作队员们满腔热情,翻山越岭,日夜奔波在田间地头、乡场镇集市。他们教群众唱革命歌曲,打腰鼓、扭秧歌、耍莲箫,用这些文艺形式宣传征粮政策。

经过一个多月的宣传动员,全县征粮工作进展顺利,不但保证了军需民用粮食,社会形势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人民群众过上了好日子,隐藏在深山老林里的土匪却更加焦虑不安。据文史资料载,解放初期,綦江境内有九股土匪,匪徒多达7000多人,匪徒遍及綦江各地,他们横行乡里,严重扰乱社会治安。在这种情况下,征粮工作组又肩负起剿匪的任务。

老瀛山山高谷深,树大林密,解放前就有土匪活动。解放后,匪首杨森林、霍仿勋纠集数百名土匪,以瀛丰山为据点,解放军进剿时,他们藏身深山密林中,夜间出来抢劫财物,杀人害命。当地百姓对土匪深恶痛绝。

为了尽快消灭土匪,工作队员经常化装成生意人到土匪出没的地方侦察。1950年6月底,解放军部队对瀛丰山上的土匪发起大围剿,解放军战士兵分三路进攻瀛丰山上的土匪据点,打得土匪落花流水,少数逃跑的残匪被活捉。这次大剿匪极大地威慑了土匪,群众觉悟也提高了。土匪走投无路,加上工作队的政策宣传,残留的匪部也向人民政府投降自首,瀛山剿匪胜利结束。

据统计,解放初期,为剿灭顽匪,征粮剿匪工作组与土匪进行过10多次战斗。1950年10月,綦江县境内的土匪全部被消灭,共击毙击伤土匪451人、俘虏979人、投诚5199人,缴获各类枪支3136支,子弹、手榴弹和炮弹16900多发,土炮122门,以及大批各类物资。征粮剿匪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工作队员用生命和忠诚保卫了綦江的和平。

他们用生命保卫和平

新生的人民政权,是无数先烈用献血和生命换来的。西南服务团成员之一的王宗德,就是这样一位为捍卫新生政权而牺牲的英雄人物。

王宗德是山东省沂南县葛沟乡人,生于1926年。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他参加了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任支前担架团某连连长兼指导员。1949年11月,他随西南服务团来到綦江,任北渡乡征粮工作队队长。

綦江解放之初,北渡乡境内有多股土匪横行,害得当地村民胆战心惊,苦不堪言。王宗德一边率领北渡乡征粮队征粮,一边组织剿匪工作。

王宗德采取昼息夜剿、单兵作战的剿匪战术。白天,工作队照常征粮;晚上,他只身一人到土匪出没的地方蹲守,等待时机伏击土匪。

一天晚上,王宗德孤身一人埋伏在土匪抢劫回山的周家岩路口,等待时机伏击。凌晨两点多,三个土匪扛着赃物归来。等土匪们走近,王宗德向土匪举起枪,两声枪响,两名土匪应声倒地。另外一名土匪见势不妙,仓皇而逃。

此次行动,王宗德击毙了北渡和尚岩二号匪首陈景云,极大地震慑了北渡乡境内的土匪。此后,王宗德经常一人单枪匹马出现在白鹤庙、庆林庄、瓦房等一带与土匪斗争,打死打伤多名土匪。

1950年7月8日上午,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向北渡场袭来。土匪利用征粮队员帮助群众抢险的时机,突袭北渡场,将北渡场团团包围。当日上午10点多钟,王宗德带领征粮队队员与土匪们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激战。由于寡不敌众,王宗德只好指挥队员边打边退,自己退守到北渡上场口的一个南瓜架下暂时隐蔽起来。土匪最终发现了王宗德,便从四周同时向王宗德开枪!王宗德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后来,为纪念王宗德的英雄事迹,村民将王宗德牺牲的北渡街村命名为宗德村。1957年,王宗德烈士的遗骨迁葬于綦江烈士陵园内。

綦江烈士陵园内,安葬着王宗德、孙秉南、王朝选、黄树荣、王连长(名不祥)等十多名在征粮剿匪工作中英勇牺牲的解放军烈士,他们用生命和忠诚捍卫了新生政权,保卫了綦江的和平安宁。

修建綦江烈士陵园

1956年3月,为迁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后征粮剿匪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中共綦江县委和綦江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县城西南的南平山麓的小堡上修建陵园,命名为“南平陵园”,并成立了南平陵园修建委员会。

3月11日,副县长肖公予和吴举宜主持在綦江师范学校广场召开陵园奠基典礼大会,宣布陵园的修建计划和施工方案,号召城镇居民义务献工。

3月19日,南平烈士陵园正式开工建设,各界群众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陵园的修建中。资料显示,陵园修建中,共献工30多万个,其中建筑工会工人就献了5000多个。全县少先队员积极捐献自己课余劳动所得收入,共计人民币6000多元,并用这笔钱修了湖心亭和红领巾桥。

1957年1月15日,南平烈士陵园竣工,陵园占地面积80余亩,建筑面积979平方米。这年清明节举行了烈士陵园落成典礼和烈士忠骨迁葬典礼。

1983年至1984年,县人民政府又拨专款,新建烈士墓,对陵园进行翻修整改加固,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将南平陵园改名为綦江烈士陵园。

2013年,綦江县人民政府再次对綦江烈士陵园进行了修缮,并将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綦江籍烈士杨绍卿(曾用名杨怀)和解放后在綦江工作时牺牲的烈士共11人迁葬到了烈士陵园。

陵园位于綦江城区西面,坐西向东,依山而建。南平山麓的最高处,屹立着五棱形的革命烈士纪念塔。纪念塔15.5米高,塔的正面刻着“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旁边的落款是“一九五六年十月建立”。

塔基座上刻的是“綦江烈士陵园序” :从右起,塔的第二面镌刻着中共綦江县委员会题、陈京慵书写的“血洒山河人民想念”,基座上刻的是时任重庆市委书记任白戈的题词“綦江烈士多,浩气壮山河,英名志青史,后世作楷模”;第三面刻的是陈翰屏书写的“中国人民革命英勇壮烈的光辉榜样”,基座上刻有张爱萍将军的题词“先烈洒热血,育我新中华” ;第四面刻有 “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而牺牲的烈士万岁”,基座上刻着由郝谦(霍绍文)书写的“烈士陵园颂”;第五面刻的是柯璜书写的“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基座上刻着聂荣臻元帅的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纪念塔周围,安葬着邹进贤、霍步青、王奇岳、霍慄如、王宗德、孙秉南、王朝选、王连长(名不祥)、王正富、熊一丁等 29 位烈士忠骨,每座墓地前都竖立有墓碑。每座墓碑上都有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就能了解到烈士的英雄事迹。

目前,烈士陵园已成为綦江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注:本文史料来源于《綦江街镇历史文化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