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革命”带来“白色污染”

废弃农膜如何变废为宝?

核心提示

    版次:A3    来源:    2019年11月28日

位于綦江区篆塘镇的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基地

位于綦江区的重庆市合民鑫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对废弃农膜进行加工再利用

綦江区永新镇废弃农膜回收点

农用地膜的应用为节约用水、提高农作物产量带来了革命性突破。但大量的废旧农膜不及时回收,不仅污染环境,也对耕地质量构成潜在危害。我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情况如何?又有哪些难题亟待破解?

近日,綦江区永新镇村民母世容将26公斤废弃棚膜和11公斤废弃地膜拿到永新镇供销社废弃农膜回收点销售。今年秋收期间,母世容先后4次将废弃农膜交到回收点,共卖得1192元。这些被回收的农膜将被送往綦江区合民鑫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加工车间,被加工成再生塑料颗粒实现回收利用。

农膜,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上世纪70年代,地膜覆盖技术从日本引进我国,为我国农业带来了一场“白色革命”,极大地提高了部分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然而,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迅速普及,一些使用后的地膜未及时回收,成为田间的白色污染,对农业生产构成了潜在威胁。

近年来,重庆将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纳入重庆市污染防治攻坚战重要内容大力推进,通过严格制定标准,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来解决田间白色污染,让废弃农膜得以通过回收利用实现变废为宝。

在农村建废弃农膜回收网点

就解决废弃农膜带来的污染这一难题,我市农业部门一直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2018年,重庆将废弃农膜回收工作交由市供销总社牵头实施。

今年5月,市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重庆市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明确了废弃农膜包括的范围,即废弃农用地膜(含烟草种植用膜)和农用棚膜,以及种子、肥料、饲料塑料包装袋,聚乙烯育秧盆、营养杯、聚乙烯滴灌管和水带等。同时,还细化了市级牵头、配合部门和区县、乡镇、村组职能职责,要求加强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资金支持与回收、加工企业日常管理等,促进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制度化、规范化。

市供销社综合经济发展处处长皮晋介绍,按照“村、乡镇(街道)回收转运——区县集中分拣贮运——区域性加工”模式要求,依托我市供销系统网点优势,全市目前已建立乡镇(街道)回收网点820个,覆盖了80%的涉农乡镇(街道),16个贮运中心、15家企业承担了全市废弃农膜利用加工任务,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

“庄稼生长靠扎根,废膜影响根不深……”10月30日,綦江区永新镇供销社农膜回收点门口的宣传栏前,不少农民正在读废弃农膜回收宣传语。秋收已过,农膜回收点内满满当当地堆满了废弃的棚膜和地膜。

“过去,农民普遍不知道废弃农膜的危害。”永新镇供销社相关负责人说,在建立专门的废弃农膜回收点后,綦江区发放了废弃农膜回收倡议书,编制了废弃农膜回收顺口溜,对废弃农膜的危害进行了广泛宣传。如今,已有不少农民主动拿着废弃农膜来回收网点销售,仅今年,该网点便已回收废弃农膜7.84吨。

白色垃圾也可变废为宝

回收后的废弃农膜,其实是一种可再生资源,通过加工后可实现变废为宝。

在位于綦江区的合民鑫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仓库里堆满了回收的废旧农膜。记者在现场看到,废旧农膜被粉碎、清洗后,通过热融、挤出,就变成了再生塑料颗粒。这些再生塑料颗粒呈黑色,大小如米粒。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塑料颗粒全部就近卖给綦江区工业园区的企业,用来加工塑料板凳、警示筒等塑料制品,从而实现变废为宝。据了解,这个生产车间今年9月投入运营,设计产能为每天10吨,完全能够“消化”该区回收的废旧农膜。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已回收废弃农膜8782吨,完成全年任务的110%。其中,交售加工企业7124吨,也就是说,今年我市已有7124吨废弃农膜得到重新利用。

据了解,到2020年,我市废弃农膜回收将覆盖所有涉农乡镇,新建回收网点210个、贮运中心22个,实现每个赶集场镇至少设有1个回收点(站),每个区县(除渝中区)至少建成1个贮运中心的目标。届时,我市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将达到80%以上。

推广可降解地膜减少白色污染

除了回收再利用,一种新型地膜正在我市14个区县进行试点示范,为彻底解决农田白色污染提供新路径。

这种地膜就是生物可降解地膜。

传统地膜原料为聚乙烯轻类化合物,难以在自然条件下降解,只能通过回收来防止其残留。而新型的生物可降解地膜,其原料为木薯和玉米淀粉,通过发酵形成乳酸,到聚乳酸,再到最终吹膜成型,在田间土壤特定的环境下,可通过土壤里面的微生物咬食进行降解,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回归于土壤,无需回收。

记者在位于綦江区篆塘镇珠滩村的綦江区可降解地膜试验基地看到,这里使用的地膜外观上与普通地膜并无差异,但手感上却没有塑料制品的抗拉伸感,而是具有纸张的脆性。

据了解,这个基地是一个桃树果园,面积约150亩,覆膜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除草。在今年7月铺设的地膜试验区,黑色的地膜已经开始破裂,工作人员称这正是地膜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的降解反应,整个地膜将在50—250天的周期内全部降解完毕。这种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成本为每亩地120元,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普通地膜每亩价格要高出约30元。

皮晋介绍,结合重庆市“无废城市”试点建设要求,今年我市在沙坪坝、渝北、綦江、江津、梁平等14个区县开展了加厚和可降解地膜推广示范,明年全市将继续安排15个区县开展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用三年时间实现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覆盖全市所有涉农区县。

文图重庆日报记者 龙丹梅

据《重庆日报》,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