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同频共振

里子面子一起新

    版次:A2    来源:    2020年03月24日

市民赏花拍照  记者 赵竹萱 摄

▲欣欣向荣的插旗村 记者 石亮 摄

本报记者 赵竹萱

从扶欢镇出发,沿东南线的炒油路驱车10余分钟进入插旗村,眼前绿水青山、春花烂漫,处处可以感受到乡村的新变化。

自脱贫攻坚仗打响以来,插旗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极大变化,村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稳步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插旗村贫困户敖裕明告诉记者,他的妻子去年因头部受伤,无法再进行劳作,现在家庭的重担全落在他一个人身上。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他家从客厅到卧室、从厨房到厕所都非常的干净整洁。

“家里面干净了,做起事来才有精神。”敖裕明说,自从村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后,路修好了,还安装了路灯,自来水也通了,人行便道也修到了家门口。说着,他指着悬挂在大门口的顶灯说:“连每家每户门口这个大灯也都给装上了。”

实践证明,脱贫工作只要精准施策,付出真心真情,就能换取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而乡村变化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道路整洁,屋舍明亮,昔日插旗村村民路边随意丢垃圾,如今早已不见踪影。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隔三差五宣传文明礼仪的影响下,村民们自家屋内的环境也随着屋外环境的变美而改变着。村里的变化不只体现在环境的改善上,更多的是给村民们带来了信心,让大家想脱贫致富、提高生活品质的念头更强了。

今年,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和鼓励下,敖裕明种植了5亩水稻、6亩玉米,还打算喂上三四头猪,闲时他还会去村集体的公司务工,增加收入。“政府给了这么好的政策和条件,我就要使劲干啊,想脱贫致富光靠政府是不行的,得自己肯吃苦肯干!”敖裕明说,今年村上又发展起了稻田养鱼项目,他也积极地参与进去了,估计收入能在去年的基础上多一两万元。

“群众积极想干,我们就要帮他们多想路子。”插旗村第一书记杨翼德介绍,今年插旗村携手团区委,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群团助力+合作社牵头+农户参与+贫困户受益”的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人才智力优势,共建了200亩“共青团示范田”种植优质稻,并在敖家湾核心区的80亩稻田中采用“稻鱼共生”现代农业新技术,打造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引领村民发展产业致富。

近年来,我区着力推动“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将现代文明和文化建设以人居环境整治的形式导入乡村,推动打通精神扶贫的“最后一公里”,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美好蜕变,奏响了乡村振兴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