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楼与王良的战友情

    版次:A4    来源:    2020年04月03日

王良(右)和他的战友

本报记者 刘克洪

开国上将、新中国首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福建武平县人,是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9年2月进入武平县时参加革命的;重庆綦江籍著名烈士王良多次率部在武平县进行革命斗争,最后在该县大禾圩英勇牺牲。刘亚楼1930年至1932年6月,先后在红四军中任第3纵队8支队政治委员、红11师第35团政治委员、红11师政治委员等职务;其间王良在该军中,先后任第1纵队司令员、红11师师长、红四军军长等职务。

在两年多的革命斗争中,刘亚楼作为王良的战友和部下,一直在王良领导下征战。在刘亚楼心中,王良作为红军创建初期的军事指挥员,一贯作战勇敢,待人诚恳,他与王良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王良请刘亚楼进馆子

1930年8月前,已20岁出头的刘亚楼从未下过馆子,这年8月红军第一次攻打长沙经株洲撤退时,王良请他进馆子吃饭才算开了先例,并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刘亚楼家在武平县湘店乡大洋泉村,1910年4月出生,家境贫困。母亲因他出生时屋破受寒身染大病,两天后便离开了人世。父亲实在无力抚养,便将刘亚楼送给了当地一个铁匠。

1929年2月初,王良率部随红四军主力首次进军武平县,开展宣传和发动群众工作,推动武平土地革命运动开展。在红军的指导和帮助下,至1929年10月,武平县级红色政权诞生。

红四军进入武平开展革命斗争,19岁的刘亚楼受到极大影响,踊跃报名参加了农民协会。1929年6月,又参加了游击队,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6月,红四军主力第二次进入武平。王良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建立各级红色政权,形成了纵横300多里、人口近100万的红色区域,近80万人分得了土地。闽西苏区基本形成,王良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段时间前后,刘亚楼先是担任闽西游击队排长,不久毅然参加了红军,随即被送到红四军随营学校学习,并在随营学校担任学员班长。从黄埔军校毕业的王良,有时也到随营学校上课。刘亚楼对王良的了解熟悉,也渐渐多了起来。通过学习,刘亚楼军事素养有了很大提高,仅在随营学校学习不到4个月就毕业了,并安排到红12军当了连长。

不久,红军建制调整,刘亚楼所部编入红四军,先后担任红四军第3纵队8支队政治委员,第12师35团政治委员,第11师政治委员等职务,直接在王良领导下工作。

1930年7月底,红军第一次攻打湖南长沙后,王良率部经株洲撤退,刘亚楼和杨成武与王良同行。王良作为已参军几年的老兵,身上当时有几角钱,看见同行的刘亚楼和杨成武饥饿疲惫的样子,便热情邀请他们二人进馆子吃饭。

这是刘亚楼第一次进馆子,后来他回忆,这辈子进馆子吃饭印象最深的大概要算这一次了。当时杨成武也参军不久,家里也很穷。王良作为首长和老兵,就大方地请他俩吃了这一顿。

刘亚楼被从鬼门关拉回来

刘亚楼自从参加红军后,就为自己立下了“死打硬拼,身先士卒”的座右铭。每次作战,他都冲锋在前、勇猛善战。从参军到1932年6月,短短的三年时间,刘亚楼就从连长升到了师政委的职务。

而在这三年里,刘亚楼也曾多次负伤,但他从没畏惧过。有一次,他已经被送进了棺材,是王良、张赤男他们又把他从棺材里抬了出来。

这件事发生在1931年第二次反“围剿”时期,当时刘亚楼任红四军第11师第32团政治委员。在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中,针对敌强我弱的态势,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乘胜追歼”方针,避开国民党主力,让敌人深入赣南,使其无用武之地。红军由兴国向富田突破,在人民群众支援下,先打弱敌,各个击破,半个月横扫700余里,连打5仗,共歼灭国民党军3万多人,缴枪2万余支,巩固和扩大了中央苏区。

在战斗中,王良及刘亚楼率部,连打3次恶战。特别是在黄陂战斗中,刘亚楼部和兄弟部队与敌恶战两小时,才占领了黄陂。此次战斗中,刘亚楼腿部中弹,流血过多昏死过去,卫生队将他抬下战场,进行包扎抢救。

刘亚楼醒来后,不顾伤痛,跳下担架,又提枪返回战场。激战持续,部队的子弹打光了,刘亚楼便指挥战士们用石块、木棍和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与敌人搏斗。在作战中,由于第11师人员伤亡很大,只得与第12师合并。合并后的番号仍是第11师,师长王良,政委张赤男,刘亚楼改任第11师32团政委,团长向玉成。

不久,红军主力转移到宁都、石城一带,王良和刘亚楼等一面让部队休整,一面扫清根据地内的残余据点。在石城战斗中,红军32团面临强敌,刘亚楼和向玉成率部与敌人拼杀,官兵们一天一夜没有吃饭,由于疲劳作战,又饥又饿,个个精疲力竭。加上敌人施放毒气,部队伤亡很大。刘亚楼身先士卒,战斗在最前线,他的头部、胸口、腿部都受了枪伤,此时已是气息奄奄。

向玉成急忙安排卫生队将他抬下战场,由于伤势严重,此时的刘亚楼四肢冰冷,口中也没有热气。向玉成只得派人弄来一些棺材,将牺牲的同志们一个个抬进棺材里。战友们看见刘亚楼也没有气了,便也含泪将他抬进一口棺材。

王良、张赤男见刘亚楼被抬进了棺材,十分悲痛,默默地站在棺材旁向战友作最后的告别。此时张赤男见刘亚楼穿着的衣服有些折褶,便弯腰替他整理。当张赤男手指碰触到刘亚楼的鼻孔前时,竟突然感觉到还有微微的气息,便兴奋地大叫:“刘亚楼没有死,快叫军医来抢救!”这声大喊让王良等在场的战友们为之一振,迅速将刘亚楼抬出棺材。

刘亚楼经军医抢救后,奇迹出现了,慢慢睁开了眼睛。

大禾圩凭吊王良

1932年6月13日,时任红四军军长的王良率部从福建回师赣南,途经武平县大禾圩时遭到“土围子”(土楼)里的敌人袭击英勇牺牲,年仅27岁。

对于王良的牺牲,刘亚楼十分悲痛。时隔27年后的1959年5月,刘亚楼回家乡湘店探亲时,特地前往大禾圩凭吊战友的英灵。站在王良牺牲的地方,刘亚楼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27年前那令人悲痛的一幕。

那天,王良得知“土围子”里的地主武装拦击,心中十分焦急:如不迅速打掉这个“土围子”,将会影响回师赣南歼敌任务的完成。他与政委罗瑞卿、参谋长粟裕一道,在一侦察连长的引导下,前往侦察“土围子”地形,结果王良中弹牺牲。

当时还在行军即将到达大禾圩附近的毛泽东听到王良牺牲,策马向大禾圩奔来。这时,罗瑞卿正要命令部队炸平“土围子”为王良报仇。毛泽东为避免伤及周围的百姓,指示步兵用炮精确轰击“土围子”边角,吓破胆的地主武装立马缴械投降。

前进的障碍清除后,红四军将士们用担架抬着王良的遗体,向会昌方向撤退。到了武平县与会昌县交界的乌鸦泊(现名永隆),对王良进行安葬。

刘亚楼当天率部由闽返赣路经家乡,本来非常高兴。没想到军长在此牺牲,心情一下变得十分悲痛。刘亚楼赶到乌鸦泊参加葬礼时,罗瑞卿、粟裕已站在青山上。罗瑞卿告诉刘亚楼,他和王良、粟裕在离土围子很近的一间破房子里边观察敌情,王良脖子上挂着个望远镜靠前站着,敌人突然打来两发冷枪,王良英勇牺牲;站在罗瑞卿侧后的特务连长也当场牺牲。“也怪我们太小看了这些地主武装,没有很好地隐蔽。”粟裕也补充介绍道,话语带着几分自责。

这些可恶的地方土豪的土楼,让我们的军长英勇牺牲,刘亚楼悲痛万分。

如今,在王良牺牲地,大禾圩群众立起了石碑,每逢清明、中秋等扫墓时节,大家都纷纷自发前来这里祭扫,以此表达对烈士的深切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