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岸

盐马古道地图

    版次:A4    来源:    2020年10月22日

川黔盐马古道 作者 尹强

川黔盐马古道上的背夫 作者 尹强

川黔盐马古道上的客栈 作者 尹强

本报记者 张学成

綦岸盐马古道上的故事最终被时光淹没,被历史封尘。穿行在这条被历史尘封的古道上,目睹那些残存于时光中的青石板、庙宇、牌坊、老井、古桥、民居,被深藏在历史褶皱里的画卷,便渐渐清晰起来。我们发现,遗留在綦岸盐马古道上的文化依然鲜活明亮,依然生动感人。

食盐,为啥叫盐巴?

盐巴就是我们常见的食盐。《四川方言词源》中说,蜀中以汲自深井的盐水熬制的块状食盐,称作“盐巴”。词源中对盐巴的解释来自盐巴生产后的形状。古人将盐煎制成块状,利于计量和保存,更方便运输。

据《巴盐文化地图》介绍,远古时代,渝东、鄂西一带的天然盐泉有三处:巫溪宝源山盐泉(大宁盐场)、彭水郁山镇伏牛山盐泉、湖北长阳县清江盐泉。而宝源山则是已知中国最早的盐泉,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仍然流淌不息。

当时巴国的领地内集中了大部分盐泉,也是我国最早开发利用盐卤资源的地区。古代巴国先民,就利用这些富含钠盐的山泉,熬制出大量优质的食盐,远销四方。

巴人习惯将自身的一些东西称为“巴”。如将“嘴”称“嘴巴”,“牙”称“牙巴”,“手掌”称“巴掌”,“脸”称脸巴。巴人将自己出产的盐称为盐巴,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体现了巴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承。因此,现在重庆人包括川黔等地的人仍然称盐为盐巴,盐巴反映了重庆盐文化的悠久历史。

运输巴盐走栈道

巴盐外销供应周边省份,基本上都要经历水运和陆运两个环节。据记载,古时候巴人开辟了4000里盐运山道。巫盐运往鄂西和陕南一带的山道,在崇山峻岭中已有8条盐道大路,当地人称这些道路为“秦楚大道”。同时还开辟了400里盐运水道。

忠县、云阳、巫溪等地的盐巴,通过汤溪河、大宁河等长江支流运入长江,经三峡出川,再经水路或陆路销往湖北、湖南甚至长江下游省份;巫溪宁厂出产的盐巴,除了沿大宁河往下游进入长江外,还沿河往上游进入支流和转陆运进入陕西、湖北神农架等地区;彭水郁山的盐巴,经陆路进入湖北,复经酉水等水路进入湖南,以至洞庭湖地区,或从陆路转运至乌江,最终进入贵州省。

值得一提的是,在巴盐古道中,还有一类特殊的道路,即栈道。这些栈道主要分布在大宁河及其支流上,经研究,这些栈道主要作用是将产盐区的盐卤水外运到其他地区进行食盐生产,如当时通过大宁河栈道将今巫溪宁厂盐泉所产的盐卤水,运至下游的今巫山大昌,满足当地对食盐的需求。

因盐巴而兴的古镇

史籍上记载,在几千年产盐、运盐的历史中,重庆地区也形成了一批因盐而兴的古镇。这些古镇主要分两类,一种因产盐而生,一种因贩盐而兴。如巫溪宁厂、云阳云安、开县温泉、彭水郁山等是因产盐而生,而石柱西沱,酉阳龚滩、龙潭,武隆江口以及江津广兴镇,綦江东溪镇、盖石老街、中峰老街等地则是因为贩盐而兴。

据考察,这些盐业古镇,大多数仍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历史建筑群,比如:宁厂、郁山等地还保存有较完好的制盐遗址,其中宁厂依山傍水而建,青石街道逼仄,吊脚楼、过街楼等古建筑和民居,沿后溪河蜿蜒延伸数公里号称“七里半边街”。又如因盐而起、因商而兴的西沱古镇,作为巴盐古道的起始站,其直抵江边的“云梯街”极具特色。

江津区广兴镇至今还保留着清代乾隆时期兴建的古街区、古盐道老街码头;东溪镇的盐码头、盐马古道等至今犹在,因盐而兴的码头文化、饮食文化深深烙印在古镇的民风民俗里。

清代四大盐岸

川盐入黔,主要集中在永岸、仁岸、綦岸、涪岸四大盐岸。

仁岸盐道,以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城为起点,以水路运输为主,逆赤水河而上,经赤水、元厚、土城、二郎滩、马桑坪,到达终点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盐巴在茅台起岸后再转陆路分运。

永岸盐道,以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为起点,以陆路运输为主,运往贵州黔西北地区。此运程主要分为两条路:一是雪山关到瓢儿井再到大方、织金、普定、安顺、永宁、镇宁;二是叙永到赤水后再运至毕节、大方、黔西、威宁、水城、兴义及盘县。

涪岸盐道,以涪陵为起点,以乌江水路运输为主,逆乌江经彭水至酉阳的龚滩,由龚滩进入贵州省沿河、思南,辐射贵州境内的乌江流域。

綦岸盐道,自重庆市江津区江口起运,逆綦江河而上,运至贵州省遵义桐梓县松坎,在松坎码头起岸后再转陆路分运。

綦江是川盐入黔四大岸之一的綦岸,也是清代重庆境内清代川盐入黔最重要运道之一。

綦岸盐马古道分水运和陆运。水运,从四川自贡富顺盐场出发,抵江津江口,然后经真武、广兴,綦江北渡、三溪、东溪、赶水,直至贵州松坎。陆运,北起重庆南岸区海棠溪,经黄桷垭、老厂进入巴南鹿角、界石,再沿綦江东溪、赶水到贵州松坎、桐梓、遵义,最后到达贵阳。

据史籍记载,历史上綦岸盐马古道上运输的盐巴,一部分来自渝东地区,一部分来自四川省自贡。

綦岸盐马古道水运有多长?据专家考证,从自贡来的盐巴,除了自贡出来的里程,从江津江口到贵州省松坎盐巴码头,水路长约210公里。

綦岸盐马古道陆路,是古代重庆,乃至整个四川的对外交通要道,重要性可与闻名全国的“茶马古道”比肩。据《綦江县志》等资料记载,数百年前,贵州、云南从四川等地运进盐、布等生活必需品,而重庆、四川又从云贵输入茶叶,一来二往,就形成了这样一条横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的商路。这条道路从重庆海棠溪出发后,经由巴南石岗进入綦江境内,最后从东溪古镇进入贵州。主要通过马帮和人力来完成运输任务。从南岸海棠溪到綦江约70公里,到贵阳有400多公里。

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綦岸盐马古道都是一条艰辛的路。走水路,逆流而上,要与激流险滩搏击,途中还要换几次木船……

陆路在崇山峻岭间穿越,石板铺路,遇河沟架设石桥,最宽的地方不到2米。盘桓于山腰、蜿蜒于云端的道路两旁,常常就是悬崖绝壁。这一路要翻过南山、龙岗山、九盘山、尧龙山等9座大山,背夫和马帮往返一趟,需要20多天。

綦岸盐马古道

綦岸盐马古道在綦江境内有3条陆路、3条水路,具有辐射半径最大、辐射范围最广、路途最艰险等特点。

水运古道:

第一条:綦江河(从自贡运到江津江口和真武的盐巴,走綦岸水路,沿綦江河上运,直到贵州省桐梓县松坎盐码头。)

第二条:蒲河(走綦岸水路的盐巴船,在綦江河与蒲河相汇处的三溪码头分运走蒲河,在石角码头起岸,走陆路到贵州省。)

第三条:藻渡河(走綦岸水路的盐巴船到赶水盐运码头后,一部分改道藻渡河运往贵州省桐梓县的坡渡等地。)

陆运古道:

第一条:黄葛古盐道(重庆南坪区海棠溪码头起盐,经黄桷垭、老厂、三百梯,进入巴南鹿角、界石、公平、安澜,到綦江新盛街道号房村,沿綦江城区、沱湾、盖石、东溪、赶水,到贵州桐梓松坎、遵义,直至贵阳。)

第二条:白东古盐道(从江津白沙到綦江中峰,高青高庙,到达东溪镇。)

第三条:石羊古盐道(从石角盐码头开始,经青羊石一湾塘一三岔沟一到达贵州省正安县。)

綦岸盐马道的陆路,是水路盐巴运输的重要补充和辅助。当綦岸水路受洪水、险滩等影响,无法将盐巴送达指定的销盐地时,陆路便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綦岸盐古道陆路上的主要运输工具是马帮和人力。因而盐巴古道旁,包括大道附近都建有众多的官方驿站和民间客栈,供过往商客、政客休息,吃住、喂马等需求。

可以想象,当年的盐马古道上,人背、马驮,青石板路上运货繁忙;客商、背夫日夜兼程;幺店子、茶店、汤圆铺、驿站、客栈……日夜繁忙。

目前,綦岸盐马古道的部分遗址依然较好地保留着,因运盐而兴的东溪镇,历史建筑风格仍然存在,盐码头前的盐仓、九百九十九级盐运古道,如今还完好地伫立在时光中。盖石起盐码头的巨石上,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当年“盐帮帮规”“贩盐政策”等石刻,盖石老街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当年的盐巴仓库保留至今,赶水镇的盐运渡口、中峰镇的大垭场等都还较好地保留着遗址。大垭场的寺庙里,当年盐帮刻下的“帮规”保留至今。

吃苦耐劳的精神

綦岸盐马古道是一条当时西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川盐通过这条通道输送到贵州各地,贵州当地的桐油、中药材、茶叶等货物又由此路进入綦江河和长江航道,运往全国各地。商客往来,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交流。

綦岸盐马古道更是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是盐茶商贸文化、地区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写照,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也积淀着先辈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

綦岸盐马古道上留下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足迹,浸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汗水。这里人流量大,信息流通快捷,也给商道周边集市带来了商贸兴旺、文化繁荣的景象。

古道上深深的马蹄印痕,那些依然生活在古道旁的马帮、背夫的后代,特别是由綦岸盐马古道上串联起来的民族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盐文化,就是一个历史博物馆,传承着綦岸盐马古道上先辈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文化自信。历史不可以复制,唯有精神永垂不朽。遗憾的是,綦岸盐马古道正面临消失的局面,因此抢救綦岸盐马古道文化遗产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