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工业遗产值得好好保护

史话綦江铁路建设之七

    版次:A4    来源:    2021年07月23日

2004年1月,奔跑在松藻矿务局自备铁路。

2004年5月,小赶铁路上的火车司机。

2007年11月3日,一辆蒸汽机停在小赶铁路上。

蒸汽机车是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迄今已有180多年历史。

川黔铁路建成后,在铁路上日夜奔跑的就是蒸汽机车。从1991年12月28日开始,川黔铁路实现了全线电气化,蒸汽机车换成了电机车。

綦江区境内的原松藻煤电公司、小渔沱铁矿、古剑山风景区以及城区的沙溪河公园旁,好几个地方都还存留着蒸汽机车头,被摄影爱好者们称为“蒸汽机车最后的聚会”。

工业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物,它见证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因此,保护工业遗产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蒸汽机车驶过历史

蒸汽机车是利用蒸汽机,把燃料(一般用煤)的化学能变成热能,再变成机械能,而使机车运行的一种火车机车。1814年,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车。从此开始,人类加快了进入工业时代的脚步,蒸汽机车成为这个时代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工具。

蒸汽机车是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迄今已有180多年历史。

1952年,四方机车车辆厂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解放”型蒸汽机车。其后,四方、大连、唐山、大同等机车车辆厂陆续生产了近万台蒸汽机车。蒸汽机车一度成为中国铁路运输的主要牵引动力。

川黔铁路建成之初,在铁路上日夜奔跑的就是蒸汽机车。

1988年12月,大同机车厂停止蒸汽机车生产,标志着中国蒸汽机车制造史的结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蒸汽机车已被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取代。

1991年12月28日开始,川黔铁路实现了全线电气化,蒸汽机车换成了电机车。

随着科技发展,蒸汽机车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目前,除个别行业和旅游参观用车外,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停用了蒸汽机车。现在,我们只能在影像资料里,才能看到蒸汽机车。

川黔铁路上,綦江区境内的小(小渔沱)赶(赶水)支线上,还保留着几辆停用的蒸汽机车。《桥乡赶水》一书记载,1939年春,綦江铁矿修建了小渔沱至赶水的简易机车轨道运输专用线。轨道上行驶的是由10名工人推动的翻斗车,翻斗车将铁矿石运往赶水铁石垭水码头,再装船运往重庆。因为铁路轨道窄,被称为“小铁路”。

1958年,重庆钢铁公司按国家铁路标准,对原来的“小铁路”进行了改造升级,并修建了一座赶水大桥,横跨洋渡河与川黔铁路接轨。铁路上奔跑的就是运输量大的蒸汽机火车。

1965年,綦江铁矿又将每米38公斤的钢轨,换为每米43公斤的钢轨,贯通了小渔沱至大渡口重钢公司的运输线。

1973年,客垫湾松藻矿务局专用线铁路大桥建成后,小鱼沱至赶水的铁路(简称:小赶铁路)改道直接连接川黔铁路的赶水车站。1982年,小赶铁路延伸到了松藻矿务局的金鸡岩洗煤厂。

小赶铁路是綦江有史以来的首条企业铁路专用线,主要负责运送小渔沱的铁矿、双溪机械厂的物资和松藻煤矿,以及贵州的一些煤矿的煤炭运输,年运输量超过千万吨。1992年,小赶铁路的客运业才在日渐发达的运输业中终止。

》》》工业“化石”蒸汽机车

綦江区境内的原松藻煤电公司、小渔沱铁矿、古剑山风景区以及城区的沙溪河公园旁,好几个地方都还存留着蒸汽机车头,被摄影爱好者们称为“蒸汽机车最后的聚会”。

位于渝黔交界大山深处的原松藻煤电公司,即从前的松藻矿务局,有全长22公里的自备铁路专用线,每天靠6台蒸汽机车,从金鸡岩煤仓运煤到赶水镇小渔煤仓,再转到渝黔或川渝铁路运往全国各地。

从金鸡岩到小渔沱,过桥梁、穿隧道,22公里长的铁路线都是在山间穿行,蒸汽火车拉出的汽笛声响彻山谷,煤烟直冲云霄。2005年初,松藻煤电公司购进了两台内燃机车、6台蒸汽机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有5台仍“健在”,其中1台安放在金鸡岩洗选厂的厂区内,供人参观。

曾经有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比利时、葡萄牙等10多个国家的蒸汽机车爱好者专程来这里,拍摄和触摸这些工业“活化石”。

赶水镇小渔沱的綦江铁矿,也有3台自备蒸汽机车,完好地保存在厂区内。

在綦江区古剑山风景区的国家标准化露营基地里,目前展示着一台上游型蒸汽机车。资料显示,上游型为工矿用小型蒸汽机车,共生产了1600台,古剑山风景区展示这台是第1271台,1960年唐山制造。

位于綦江城区的沙溪河公园旁,则展示着一台跃进型蒸汽机火车头。这台1958年由济南机车厂制造的蒸汽机车,设计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

除蒸汽机车外,老铁路线也是不可多得的工业遗产。遗憾的是,当年松藻矿务局、綦江铁矿的企业自备铁路因为无人问津,有的被野草淹埋,有的被人为破坏。

近日,记者在三江街道采访时,发现“綦江铁路新线工程纪念碑”已被风雨侵蚀得斑斑驳驳,多处碑文已脱落,没脱落的也开始模糊不清。前些年三江街道对纪念碑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在纪念碑周围修了石档,建了地平进行保护。可是目前住在纪念碑旁边的居民,在纪念碑保护区内支起了两个雨篷,布了电线电灯摆茶摊。雨篷不但遮挡了纪念碑,而且对纪念碑的保护也极为不利。

记者在石角镇采访时,发现三万铁路(三江至万盛)的老铁路,铁轨被埋在了水泥地里成了停车场。三万铁路是抗日战争时期修建的。当年这条铁路上运输焦煤等抗战物资,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真正意义上的抗战文物了。然而,这段铁路不但没有作为抗战文物被好好保护,反而被破坏淹被,实在可惜。

工业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物,它见证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因此,保护工业遗产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文图/记者 张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