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傲雪驾长风

——记援藏党员雷飞

    版次:A1    来源:    2021年07月26日

本报记者 赵竹萱 黎梨

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特有的人文环境,但同时也造成了经济和交通水平的相对落后。为改变这种面貌,一批批援藏人员去到高原,舍小家、为大家,攻坚克难,为藏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雷飞,中共党员,先后担任綦江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中心监督科科长、检测室主任,现任重庆路达工程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綦江分公司副总经理,有着丰富的道路勘察设计经验和专业技术。2019年7月,他以重庆市专业技术干部的身份参加了重庆市对口支援西藏的工作,挑起了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交通局副局长的担子,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质量监督、技术指导、项目验收及路长制等工作。

类乌齐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夏秋季含氧量仅达到内地平原的70%左右,冬春季更低,平地行走如负重30公斤“行军”。这是雷飞第一次进藏,他做好了高寒缺氧的心理准备,但当他踏上这片土地时,高原反应着实给了他点“颜色”看看。“恶心反胃,喘不上气,吃不下饭。”雷飞说,初到那几天,身体就像得了重病,输氧、吸氧、服药……雷飞深知高原反应一时半会儿缓解不了,但工作不能搁置不管,于是几天后,高原反应刚缓解一些的他便和类乌齐援藏工作队一起对当地的交通、教育、医疗、特色产业等情况展开了深入调研,为三年援藏工作计划提供依据,并协助完成类乌齐县援藏工作十四五规划和三年援藏工作项目清单。

2019年8月,也就是雷飞刚进藏的第二个月。他从类乌齐县前往昌都市出差,途径当地一座名山——朱角拉山。“惊险刺激!”雷飞用四个字形容这座山。其高而险峻,全程土路,道路崎岖狭窄,弯道多而急,路一侧是巍巍高山,另一侧便是悬崖峭壁,悬崖之下可见许多废弃的事故车辆残骸。当地人告诉他,如果翻车下去必定车毁人亡,如遇雨雪天气,便是噩梦降临。生长于山城,习惯于山路的雷飞第一次战战兢兢走完了全程,短短20多公里的路程,车子足足开了两个多小时。雷飞深切感受到,道路建设任重而道远。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雷飞在綦江区交通局的支持下争取到了35万元的援藏资金,帮助解决类乌齐县公路养护设备和检测设备的缺失问题;负责制定了《类乌齐县农村公路“路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类乌齐县“路长制”工作考核方案》以及《类乌齐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等;参与到2019年类乌齐17条“四好农村路”、2座桥梁、4个客运站、7个公路沿线旅游厕所的验收工作;参与“渝爱同行,援来有你”“衣旧情深”等公益活动,为藏区儿童送去关爱与温暖。

援藏,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任务,同样,也意味着奉献和付出。短短数月,雷飞黑了、瘦了,体重下降了10余斤,他在西藏留下了交通人百折不挠的身影,被评为“援藏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国家和社会需要你的时候,应该挺身而出。援藏工作虽然结束了,但我会继续发扬能吃苦、能战斗的精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援藏回来已有一年余,雷飞说,援藏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骄傲的一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