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人陈洪义创立麻乡约

麻乡约传奇之二

    版次:A4    来源:    2021年09月13日

东溪镇书院街 至今保留着清代风格。

麻乡约轿行(老照片翻拍)。

▲麻乡约民信局旧址的内部结构。

◀麻乡约民信局旧址位于东溪镇书院街丁字路口。

麻乡约的主要业务是客运、货运和送信三种。

经营客运的叫麻乡约轿行;经营货运的叫麻乡约货运行;送信的就叫麻乡约民信局,这三个主体合起来叫麻乡约大帮信轿行,一般简称麻乡约。

最早的麻乡约,是清咸丰年间由綦江人陈洪义创立的。在他的经营下,麻乡约逐步发展成为西南规模最大的民间邮政运输行业,生意范围甚至辐射到了国外,做到了越南、缅甸。

》》》麻乡约创始人

史籍记载,陈洪义出生于清代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祖籍是綦江新盛乡号房村陈家坝人,自幼父母双亡,家境极为贫困,食不饱腹,常吃瓜菜粗粮度日,衣不蔽体。

明清时期,从重庆通往贵州的盐马大道,由新盛号房村进入綦江。盐马大道上商客往来,运输繁忙。少年陈洪义,除帮人放牛割草、捡煤炭块卖以外,还在盐马大道上,给过往的客商背包、携物,以此换得钱粮维持日常生活。

青年陈洪义在綦江县城内抬“过街”轿子,在川黔盐马大道上当轿夫,做背二哥(当时人们称背盐巴的人“背二哥”)。陈洪义吃苦耐劳,常为“夫头”(背夫、挑夫的首领)义务挑东西,所以很得“夫头”的赏识。后来“夫头”让他作了“二把手”小夫头。

勤劳的陈洪义不断积累资本,于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开始经营起轿行生意。

有资料显示,陈洪义之所以要经营轿行,是因为投资本钱不大,但获利多。那时,川黔盐马大道上虽然有以马帮为主的运输工具,但常年穿梭于商道上的官员和商人还是喜好坐轿子。为了迎合人们的需求,陈洪义备置了上百乘各式各样的轿子,其中一部分是从过往商客手中廉价买来的。有时候客户自备轿子,比如说“官轿”,而陈洪义的轿行只配置轿杆子和轿夫,挣运送费。如此一来,陈洪义投资并不多。

也有资料说,真正使麻乡约兴起的原因,是陈洪义与唐鄂生的一次邂逅。相传1852年的夏天,清朝廷从四川赴云南任职的大臣唐鄂生,在携母去云南的途中,路过綦江县城,缺一轿夫。县衙便拉陈洪义去充当轿夫。陈洪义抬唐鄂生的母亲,沿途脚步轻稳安全,服侍周到,颇受唐母欢心。

又因为陈洪义与唐鄂生的生日是同一天,因此,陈洪义很受唐家照顾。唐鄂生便帮助陈洪义在昆明开办了麻乡约大帮信轿行,除将部分公文函件交由他递送外,还发函给云、贵、川三省的有关衙门,让他们给予陈洪义支持和保护。

由于经营有方,且有官方“照看”,陈洪义的业务逐渐发展壮大。后来,陈洪义又以麻乡约为名,在各地设立麻乡约分行(相当于今天的连锁店)。

由于陈洪义诚信经营,货物发生损失一律照价赔偿,从不拖欠,以此不断招徕顾客。麻乡约的生意越做越大,其线路之长、运量之大,让同行望尘莫及。

》》》麻乡约轿行

麻乡约轿行的轿子分三类:一是四个人抬的官轿;二是三人抬的小轿(前抬二人,后抬一人,民间称三钉拐),三是两人抬的滑竿。

官轿的轿厢用竹和藤编制,座位柔软,后有靠背,左右有扶手,两侧窗口悬挂彩色窗帘,脚前有活动的踏脚板,轿杆结实而坚韧,带有弹性,行走时上下轻轻摆动,坐在轿子里平稳舒适。

小轿的轿身是木质框架,用篾席包围三方和顶棚。这种简装的轿子,一般都是老弱病残妇女儿童乘坐。

最简单最常见的是滑竿。滑竿由竹篾编制的靠背和一块小木板当坐板,一根小木棍脚踏板组成,轿竿是两根老的斑竹。此种轿子轻便,且价格便宜,很受普通人的青睐,也是轿行中生意最好的轿子。

轿费的收取一般是按行程远近及路途的难易而面议。先讲好价,到达目的地后,客户将轿费直接付给轿夫。轿夫再按收取的轿费金额,向轿行交纳“底子钱”(也称提财)。抬一次提一次,其余的归轿夫所得。

史籍记载,麻乡约客运的路线很广,轿行广招顾客,包揽长途客运轿子,不断扩大经营业。咸丰二年间(公元1852年),麻乡约轿行以云南、贵州为主。到了咸丰末期,麻乡约业务发展到了重庆、成都、宜宾三个城市,分别设立“麻乡约轿行”。

清同治初年时,麻乡约还在重庆至成都沿线的走马岗、永川、荣昌、隆昌、内江、资中、简阳、茶店子、龙泉驿等地设立轿子分行或分铺,既能“一站接一站”的运送旅客和供轿夫歇脚住宿,又方便转运送客,还可做回头客生意。

当时客运生意兴隆,长途轿子每日上路,少则四五十乘,多则七八十乘,浩浩荡荡。

除长途轿子外,还抬短途滑竿、轿子生意。短途的称为“过街”轿子(又称溜溜轿),多限于城内或城市近郊区。此轿随呼随到,极为方便,成了人们出行的日常交通工具。

(未完待续)

文图/记者 张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