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彬:我愿化作一双翅膀为你护航

    版次:A2    来源:    2021年09月14日

郭彬对孩子们挨个儿进行辅导。记者 刘琦 摄

本报记者 刘琦 尹向宁

“有朋友知道我在特殊教育学校上班,就问我,学校的孩子是不是很调皮,很不好教?我都是告诉他们,这些孩子很可爱、很单纯,也很好学,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郭彬笑着说,“只不过,他们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关心、爱心,需要更加耐心和细心。”

……

今年43岁的郭彬是綦江特殊教育学校总务主任、工会主席,同时也是该校培智九年级的任课老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16年来,郭彬把心给了特教学校的孩子们,他用爱心帮助特殊孩子们跨越残缺的障碍,耐心教会孩子们学知识、学做人。

“我和孩子们互相学习”

“第一次听说特殊教育还是在高考后,老师建议我报特殊教育专业,我就向别人要来一些相关资料,了解到一些情况。”郭彬说,大学学的就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回到家乡,先后在寨子小学、金钗小学、东伍小学、松榜小学任教,2004年9月,通过招考,他成为了綦江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教师。

“在普通学校上课很少用到手语,时间久了,大学学的很多知识都已经生疏了。”郭彬说,聋哑班的孩子交流用的是“地方手语”,与他在大学学习的“中国手语”有差别,进一步增加了交流的难度。

郭彬深知,特殊学校的孩子们学习起来比普通学校的孩子们更困难,但是,特殊学校的孩子们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只要努力也可以把功课学好。每当想到这些,更加坚定了他坚守特殊教育事业的决心。

“忘记了就再去记住,不会的就和孩子们一起学习。”郭彬说道。

上课时,郭彬教孩子们学习“中国手语”;课后,郭彬向孩子们学习“地方手语”。两年后,郭彬熟练地掌握了“地方手语”,孩子们也学会了“中国手语”,和孩子们沟通再无障碍。

“希望孩子们有好出路”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不断进步,每年送往綦江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儿童逐渐减少,2012年,郭彬转往培智班任教。

“培智班的孩子们主要是智力上有缺陷,而且他们之间也有差距。”根据孩子们智力的差异,郭彬坚持个别化教学模式,倡导生活化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积极对特殊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和训练,并发掘不同孩子的潜能,让特殊孩子们在“立生命之本、育生活之能、扬生存之帆”的理念引领下,学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引导他们做更强的自己。

“比如说我们学校开设了洗车、手工艺品制作等课程,就是希望智力稍好的孩子能有一技之长,未来踏入社会也多一条出路。”郭彬说,“也有些孩子智力稍差,很多东西重复讲他们也记不住。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耐心、细心,要手把手教他们做,让他们形成习惯,做到生活自理。”

在任教过程中,郭彬还参与《特殊学校残疾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促进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研究》和微型课题《培智班低段识字教学中图片运用的策略研究》等区级课题研究,并成功结题。同时,还参与《基于培智课标下生活语文个别化教学实施的研究》等市级课题研究。

“参与课题研究一方面是增强我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努力,研究出相对稳定、科学教导特殊孩子们的路径,让他们更好地学习。”郭彬说。

从事特殊教育事业16年,郭彬收获良多。“记得有一年,一个下雨天,我要去办公楼拿东西,但没带伞,一位叫小杰(化名)的学生就过来帮我撑伞。还有一位我教了好几年的学生叫小婷(化名),毕业后,在第二年教师节上,她送了我一个水杯、一支钢笔。还有很多很多感恩的故事,对于普通孩子来说,这些举动很正常,但对于智力残缺的孩子们来说,这很难得,也令我很感动。”郭彬说,“特殊孩子们都是折了翅膀的天使,我愿化做一双翅膀,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记者手记】

在采访过程中,有几处场景令人难忘。

我们在学校操场与郭老师聊采访细节时,遇见两名培智班孩子“缠打”在一起。郭老师立即停止与我们交流,上前将孩子们分开,让孩子们先把情绪都“发泄”在自己身上,再进行处理。

在拍摄郭老师为培智班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当郭老师走进教室,课间“吵闹”的教室瞬间就安静下来,孩子们一个个坐得笔直。

郭老师告诉我们,孩子们的世界很单纯,你对他们好,他们也会对你好。

采访结束,我们和郭老师回到办公室。一名学生将郭老师的教具送了过来,离开办公室时他向我们抱拳,并说了句“谢谢”,我们很诧异,也为他的懂事感到动容:我想,他大概是因为我们采访他的老师,而向我们道谢吧!

在綦江特殊教育学校,郭彬和这些懂事的孩子不是个例。孩子们用他们的纯真感悟着这个世界,他们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心和爱护,而众多“郭彬”则用他们的掌心呵护着这些“折翼天使”,无愧于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