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体制改革 激发创新动力

    版次:01    来源:    2022年09月23日

  徐辉(左)了解企业生产过程。记者 刘琦 摄

  本报记者 刘琦 张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举措,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努力为打造“多彩綦江·创新之城”提供有力支撑。十年来,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优化体制机制 凸显创新重点

  “杨总,今天来主要是想了解一下最近企业有没有什么需求,我们全力帮助。另外之前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材料已经提交到市科技局了。”近日,在重庆泛锐科技有限公司,区科技中心主任徐辉正向该公司副总经理杨剑波了解近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近年来,为推动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我区建立产业科技特派员、科技创新联络员、创新创业辅导员“三员”服务体系,深入一线、靠前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徐辉正是一名科技创新联络员。

  “产业科技特派员主要负责深入街镇园城指导装配式建筑、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各村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创新创业辅导员是指由科技服务机构、科技、人社、商务、农业等部门人员组成创新创业指导团,为创客和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培训、咨询等服务。”徐辉介绍,“我们科技创新联络员则主要是深入企业一线摸排企业在科技投入、科技政策、科技项目等方面需求,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

  “他们每个月都要过来几次,对我们反馈的问题也会及时跟进。”杨剑波说,“尤其是在这次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过程中,什么时间节点该提交哪些材料,他们的专业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

  建立“三员”服务体系是近年来我区不断优化体制机制的缩影。

  据了解,近年来我区聘请科技创新、政策研究、产业发展、投融资等方面29名专家,组成区政府专家顾问团,与重庆大学、长城战略咨询、重科院等高校院所和社会智库开展战略合作。每年初,下达创新活跃指数分解任务,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部门和街镇绩效目标考核,形成全区上下共抓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目前,我区市级研发机构累计86个,新认定区级研发机构33家,入库科技型企业达1898家,高企累计123家,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提质增效。

  提升服务品质 夯实发展基础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我区整合人才发展支持政策和服务资源,完善科技人才“引留用”机制,建立起人才发展全链条服务体系。

  “我们实行‘线上+线下’双向联动,采取考试招聘、猎头引进、平台签约、论坛峰会等形式,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国家‘杰青’杨义先担任区政府专家顾问,建立科技人才库942名,入选重庆英才计划项目、‘鸿雁计划’6人。”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引进重庆德国埃森大学、重庆健康工程职业学院等6所高校;依托重庆外语外事学院、綦江职教中心等院校,大力推行“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提升綦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深化“渝綦工匠”计划,组织 “高新杯”双创大赛,评选认定20名“渝綦工匠”、20名创新人才团队。

  此外,我区强化人才服务激励,不断深入实施人才“暖心10条”政策,发放253张创新人才服务卡,标准化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新认定103名重点产业人才,及时落实岗位补助、人才公寓等政策,提供人才避暑公寓37套,园区人才定向配租75套,兑现各类人才补助516万元。

  深化产研融合 打破发展藩篱

  科技成果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群众、促进发展。近年来,我区不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织密产学研合作网络、建强科技服务体系平台,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