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綦岸盐运古道系列报道之二

綦岸盐运往事(十四)

    版次:04    来源:    2023年11月17日

  “江习”古道翻山越岭,运输千难万险。画/卢真庆

  东溪古镇因盐而繁荣,人文历史厚重。画/卢真庆

  本报记者 张学成

  东溪古镇因盐而繁荣。漫步东溪古镇,立足于丹溪河边,曾经的繁荣仿佛伸手可触。不管时光如何流逝,人类创造的文明都将成为一种不朽的精神,世代传承,在时光中熠熠生辉。

  【僚人留下的石碑】

  东溪镇丹溪河盐码头对岸的山坡上,有四块神秘的石碑。记者现场目测每块碑高约2.5米,宽约1.2米,碑身上方为三角形帽,下有碑座。四块石碑整齐排列。目前碑文已被风化了,是名副其实的“无字碑”。

  据当地人介绍,早些年这四块石碑一直淹没在蕨草中。1961年,一批考古工作者来东溪考察,在右起第二块碑上辨认出“汉高帝元年”字样。专家考证说,这是南平僚留下的石碑。2005年8月,綦江县人民政府〔2005〕89号文件,将此碑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从战国末年开始,綦江南部地区生活着南平僚部落。据《旧唐书·僚人传》记载:“僚者,部落四千余户,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男子左袵露发徒跣,妇人横布两幅,穿中贯其首,名为通裙。……土多女少男,为婚之法,女氏必先货求男族。贫者无以嫁女,多卖与富人为婢。俗皆妇人执役。”

  僚人在綦江河和藻渡河流域的高山峡谷中,过着与世隔绝的渔猎生活。他们捕鱼用柳叶舟,妇女以棕丝织鱼网,男子在湍急的河水里奔梭如箭。丰收时两岸僚人击铜鼓讴歌,摇摆而舞。

  铜鼓是僚人部落的象征物。《太平御览》一书中有“僚人不解丝竹,唯坎(击打)铜鼓”的记载。僚人有文身,椎髻,跣足,流行打牙(凿齿)、鸡卜、猎头祭鬼,住干栏(吊脚楼类建筑)、穿桶裙(通裙、统裙),击铜鼓讴歌等习俗。葬俗以岩墓葬、悬棺葬为主。

  自东汉至隋唐600多年间,僚人在綦江及綦江周边地区留下了大量岩墓群。东溪镇的七孔子崖汉墓群至今保存完好,石壁上有人物、耕牛、马、孔雀、叶腺纹和挽发髻的头像等。第4号墓室后壁中左侧有龛刻记年“永和四年四月”,即公元139年4月,东汉顺帝刘保统治时期。这些岩墓的墓门全都面向江河,墓室内用行云纹、辐射纹、几何纹装饰,鱼、鸟图案最多,这些装饰图案和僚人纹身相似。

  除东溪外,綦江的横山、扶欢、石角、中峰等镇,如今仍然遗存着大量岩墓群。但是,僚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呢?这四块“无字”石碑真是僚人留下的吗?

  【书院街里的文物】

  书院街是东溪镇古老的街道之一,始建于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至今200多年的历史。书院街目前还有一座保存完整,创建于清同治年间的“麻乡约民信局”。“麻乡约民信局”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相关专家鉴定后说,“麻乡约民信局”是西南地区最古老的邮局。古邮局的石门框均由两米多高的条石构成,且左右凿成三齿形装饰。厚重的木质门上雕刻装饰花纹,门楣上左右环绕着两个对称的圆形邮徽图案,中间刻有“当欋向术”四个繁体字。

  过去,东溪镇的丹溪河是川黔航运的重要通道,“麻乡约民信局”将水上运输发展到陆地,成为当时红极一时的信息通道。“麻乡约民信局”可以说是快递的鼻祖。当年民信局不但运送货物,就连大活人也运送,据当地人说,民信局当年送过一位70多岁的东溪老人到贵阳市,怎么送?在当时肩挑背磨,只有水运业的情况下,要通过行走山路运送一个老人,就只能靠轿子,从东溪到贵阳,轿子日夜兼程走了一个多月。运送大活人的业务现在的快递公司都办不到。

  历史上的东溪走在了社会发展的前面,“麻乡约民信局”更见证了东溪政治、经济、文化辉煌的历史。

  沿书院街步行数十米,就来到了始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的南华宫。南华宫的面积约800平方米。石门框上有一副对联:“树了菩提台空明镜 恩留粤岭泽沛珠江”,横批:“岭南观瞻”。历经270多年的风雨侵蚀后,对联字迹依然清晰,宫内横栏上的木刻浮雕精美绝伦,堂内的30余尊高大佛像保存完好,古戏台堪称当时一流。

  南华宫的古戏台至今保存完好。戏台面积约40平方米,距地面约2米多高,戏楼空间约6米高,红色底与金黄色雕花梁显得高雅气派。

  以前,南华宫是东溪镇最热闹的地方,“湖广填四川”后又成了移民会馆。每年正月间要开“同乡会”,族长都站在戏台上发言,话音传遍南华宫内的每一个角落,开完会、祭完祖宗、酒足饭饱后还要唱大戏。戏场一开,锣鼓喧天,南华宫内人满为患。进不来南华宫的人便围墙而站,仍然能享受川剧大戏。

  其实,让声音变得洪亮的原因是戏楼顶上的大“喇叭”,专家介绍,这个戏楼顶上的大“喇叭”具有扩音作用,建筑上称为八角藻井。八角藻井由木板累积搭接而成,是中国古代戏楼特有的建筑方式,又叫天花。天花从构造方式分有平棊天花、平闇天花等,八角藻井是等级较高的天花。

  天花在戏台中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而且遮挡了建筑上部梁架,更奇特的是天花起到了反射声波、提升音效的作用。南华宫戏台上的藻井表面采用了彩绘技术,看上去美轮美奂。专家称,东溪镇南华宫的藻井应属西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喇叭”。南华宫是不可多得的古文化遗产,而南华宫上的“大喇叭”还有重要的科考价值。

  书院街又称明清街,全长300多米,街面由长条形青石板镶成,宁静古朴,似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可以说书院街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一块地板都带着古人的气息。

  【綦习盐马古道】

  綦岸盐马古道在綦江境内有3条陆路,具有辐射半径最大、辐射范围最广、路途最艰险等特点。第一条古道是从重庆南坪区海棠溪经綦江城区、东溪、赶水,到贵州桐梓松坎,直至贵阳;第二条古道是白东古盐道,从江津白沙到綦江中峰、高青、高庙,到达东溪镇;第三条古道是石羊古盐道,从石角盐码头开始,经青羊石、湾塘、三岔沟到达贵州省正安县。

  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东溪镇还有一条到贵州省习水县的盐马古道,有的文史资料上称“江(綦江)习(习水县)”盐马古道。这条古道的走向是:綦江县城到东溪镇,到东溪镇后,经福林、土台、铺子坳、打通垭、木坡台、石壕、李汉坝至犁园坝,最后到达贵州省习水县的温水场。这条大道是贵州省习水县温水镇以及綦江南部山区的贸易通道,更是綦岸盐运的补充通道。盐巴在东溪码头起岸后,再由背夫和马帮通过盐马古道运至温水,辐射到周边地区。沿途居民生活所需的盐巴、布匹,当地的农副产品等,就通过“江习”盐马古道沿途的场镇进行交易。

  綦江南部地区铁、煤等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多,开采后的矿产原料都是通过“江习”古道运输,古道是商道,更是运输大道。

  2018年出版的《綦江历史简明读本》上说,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马忠南征过綦江,清代道光年间编撰的《綦江县志》记载,蜀汉时马忠奉命南征时,从江津附近渡过长江,由北进入现綦江境内,一边开山筑路,一边防守进军。从书中的文字记载看,綦江境内这条从北到南,由重庆通往贵州和云南省的驿道就是当年马忠修建的,只是那时候只是一条简易便道,后来这条道路经过不断重修重建,就成了后来的川黔盐马古道,距今已有1700多年。

  有资料上说,这条“江习”古道就是当年马忠南征时,率领左路军,一路向南经过綦江时修建的,部队行军打仗,粮草必须跟上,要统治一个地区,没有道路连通,也没办法进行统治。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不断修桥筑路,商贸流通的历史。商贸大道史更是战争风云历史。

  “江习”古道翻山越岭,特别是从双溪到打通,再到石壕这一路上穿峡谷,攀高山,运输千难万险。数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因此命丧黄泉。

  上世纪五十年代,赶水镇张家坝至贵州省温水镇的公路通车后,这条古道被取而代之,改写了“江习”古道艰险的运输历史。但“江习”古道上曾经有过的辉煌还留存在时光记忆中。

  东溪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目前,东溪镇仍然留有较多珍贵文物,从这些文物就可以看得出东溪镇千百年来的繁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