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串联历史和现实,更连着人心

——长篇小说《万桥赋》作者张者、宋潇凌创作谈

    版次:04    来源:    2024年05月14日

  400多年的葛镜桥现在还在发挥作用。受访者供图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赵欣

  “北有赵州桥,南有葛镜桥。”葛镜桥,一座不对称三孔联拱明代石桥,在“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中,被誉为“西南桥梁之冠”。这座位于贵州省福泉市麻哈江上的古代名桥,由明万历年间的当地人葛镜建造。为建此桥,葛镜家财散尽,呕心沥血,耗时30余年。

  古往今来,无数人感动于葛镜桥的历史传奇,其中,就有重庆作家张者、宋潇凌伉俪。以葛镜桥为灵感,夫妻二人“四手联弹”,新近完成了长篇小说《万桥赋》,并由重庆出版社与四川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写的是桥,但又不仅仅是桥,在我们看来,桥沟通起的不仅有历史和现实,更有人与人的内心。”5月7日,张者、宋潇凌接受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分享了这次文学创作的幕后故事。

  缘 起

  “长篇小说写桥梁建设?怎么写?没法写嘛”

  作为一部展现新时代交通建设成果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万桥赋》以贵州桥梁建设为背景,讲述了几代中国桥梁建设者的故事,展示了西部大开发所取得的成就。主人公葛念镜出身桥梁世家,造桥的葛镜正是她的先祖。一个偶然机会,葛念镜回到葛镜桥边,开始了一趟寻访桥梁的旅程。经由她的故事,中国西部地区独特的山川河流、历史文化以及新时代中国建设之恢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缘起于《中国作家》杂志在贵州省举办的一项文学采风活动,接到创作任务后,我们多次深入贵州实地探访,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被贵州桥梁建设者们的精神所打动,也被贵州桥梁所彰显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建筑所震撼,于是决定深入探索桥梁背后的中国精神。”说起创作缘由,宋潇凌感慨道。

  张者却笑着坦言,接到《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创作邀请后,他曾第一时间表示拒绝。“用长篇小说写桥梁建设,怎么写?没法写嘛,不干不干。一个月后,电话又来了。盛情难却,于是我们跟着绍武兄去贵州走了十几天。我们两口子站到葛镜桥上时,四目一对,笑了,忽然有点感觉了。”

  到后来考察桥梁建设工地时,两人写作的冲动更强了。“我们上了施工中的猫道,有200多层楼高,宋老师有恐高症,她上去之后坐着不敢动弹,但令我震撼的是,虽然我们腿发软,但面对万丈深渊,猫道的工人却如履平地。我问一个工地上的姑娘,你不怕吗?她说没什么怕的,我们天天都上来。简单的几句对话,道出建设者们强大的精神世界,我们的创作灵感更强烈了。”张者说。

  创 作

  “四手联弹”倾力书写中国桥梁故事

  “真正的创作灵感就是来自葛镜桥。”宋潇凌说,他们采风时了解到很多桥梁建设者都来自桥梁世家,几代人都将青春甚至生命献给了中国桥梁事业,而葛镜的故事尤其让他们感动。“葛镜耗尽家财,30年坚持修桥,孩子都送人抚养,还立下誓言‘桥不成,镜不死’,最终在桥修成的次年因积劳成疾离世,他用生命印证了誓言。这个真实的人物和他所彰显的中国建桥精神,成为小说的题眼。”

  有了灵感,张者与宋潇凌开始“四手联弹”,这种合作痛苦又幸福,他们反复讨论故事如何展开、推进,甚至争论得脸红脖子粗。最终,以90后女孩葛念镜为中心,一个个人物跃然纸上。20多万字的体量,让《万桥赋》跨越400多年,关联起葛家17代人的命运,从明代的葛镜桥到新中国的川藏线,再到世界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乃至港珠澳大桥等众多当代大国工程,以桥入画,呈现出跨越时空的大气象。

  小说中,身为桥梁家族后代的葛念镜不喜欢桥梁设计,为寻找画画灵感,她来到祖辈建造的“葛镜桥”边,邂逅桥梁设计师李明亮并一路同行,两人萌生了爱情,他们一起走过了葛镜桥、北盘江大桥、赤水红军桥、平塘大桥、花江峡谷大桥、鸡鸣三省大桥等壮丽河山里大桥构筑的和美风景。这个过程中,葛念镜感受到心灵的荡涤,她由此读懂了山和桥,理解了家人的情怀,自己也获得了精神的重建。

  借助葛念镜的视角,书中多次描写大西南崇山峻岭的壮阔,生动刻画了建设者是如何进行山与山的连接、河与河的跨越以及人与人的沟通,充分展现了中国西部地区独特的山川河流、历史文化以及新时代中国建设成果。“表面上看是讲述女性的自我成长,本质却是礼赞中国的桥梁精神。”宋潇凌说。

  感 悟

  桥梁串联历史和现实,更是人之心桥

  以大历史观的深邃,投射大时代观的辽阔。在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看来,《万桥赋》巧妙地将自我成长与桥梁故事结合,读者从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各种精神的面向。“作者写建桥,实际上也是写历史跟现实之间的沟通之桥、人的精神之桥、人与人之间的心桥。”

  这样的探索正是张者与宋潇凌在文本中去努力追求的。“以桥梁为主题的主旋律小说并不好把握,如何做到有趣有料,比较好读,平衡主题创作和文学叙述,需要在人物设置和故事搭建上下大功夫。因此,我们以90后女孩葛念镜为观察者,串联起从古至今几百年间的桥梁建设事业,历史与现实生活因此产生了紧密联系,同时也让一些现实问题与历史深度碰撞,建构起现实感和文学性。”宋潇凌说。

  “通过葛念镜对桥梁历史的寻访,很多现实问题都关联进了文本。”张者补充道,“比如有关时代精神的追问、现代社会人的精神困境、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等等。虽然我们的社会和时代飞速发展,但人的精神困境也越来越严重,这种情况下,人与人的沟通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深层次上也在探讨人性,写出了人与人的沟通,包括女儿与父母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师生之间,等等,各种社会关系。其实,外在的桥可以解决道路交通问题,而内在的桥,解决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宏观上看,一代代中国桥梁人在奋斗中创造了历史。与之相比,《万桥赋》虚实结合,将这种宏大叙事象征性地浓缩为个体的自我精神成长和自我塑造。“我们希望这部小说,能为读者传递正向的价值观,让更多的读者能通过读这本书感受时代的进步,从文学中汲取力量,感受时代的责任与担当,新时代新征程,唯有健全的心智、强大的内核、丰盈的心灵,以及利他无我的精神,才能不断书写奇迹。”宋潇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