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之变

    版次:04    来源:    2024年07月22日

□兰采勇

或许,是因为对漫漫长夜的排斥,我对村里没有通电的记忆是模糊的。只知道,自己每天放学后总是赶在夜色来临前做完作业,然后在摇摇晃晃的煤油灯光下吃饭、洗脚、上床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我10岁那年,社长组织召开社员大会,说是相邻的几个社要从毗邻县的一个抽水发电站架线过来,这就意味着在长辈们口中提及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场景就要变成现实了。那种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和向往就像猫挠在身上、痒在心里,近一个月的等待更是度日如年,每天总会追着父母问同样的问题:家里什么时候通电?毕竟课本上描摹的光明早已在心底扎下了根。

通电的喜讯背后隐着多少辛酸的事情,儿时的我是似懂非懂。只知道我家当年交的税比往年多了那么一点,家家户户也各自召回了在外的男人们,循着电线来的方向,一路开山辟路、挖坑立杆,终于在那年年关到来前把电线串到了各家门口。

村子里终于通电了,人们抑制不住喜悦,奔走相告,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更是老泪纵横,都说在有生之年能用上电灯要归功于前世修来的福分。其实,他们不知道,后面幸福的日子还长着呢!

“屋里有根藤,藤上结个瓜,一到太阳落,瓜里开黄花。”灯亮了,大都用的是仅有8瓦功率的小灯泡。那灯泡发出微微泛黄的亮光,却是实实在在地照亮了那一间间土墙黑瓦的小屋,也照亮了人们困守多年的心。

电是翻山越岭而来的,很金贵,一是少,二是要收电费,所以那时每家每户都很节省,在同一段时间里往往只是拉亮屋内其中的一盏灯。为了省钱,左邻右舍天黑后不得不早早熄灯上炕上床,在漆黑的夜晚里无奈地等着瞌睡慢慢到来。偶也有“奢侈”的时候,那定是这家人在操办酒宴,屋内各个房间灯一个不落下地亮了,主人家还会在屋檐下挂上一盏大功率的灯泡,照得整个院坝亮如白昼。

通电的喜悦没有多久,就饱受了停电的苦恼。毕竟是毗邻县的电站传输过来的,是水力发电,到了干旱时节,那电就真的供不应求了。再加之当时的电线杆子是钢筋混凝土水泥铸成,仅有10来米高,在高山密林中的参天大树面前,其高度就显得有点相形见绌。尽管供电方也安排了电工一路砍伐、一路维护、一路检修,但暴雨时节,大风咆哮,有的树木禁不起折腾,“嘣”的一声,那树干拦腰截断随处横曳,有的在空中形成一道弧线,直愣愣地压在了沿途的电线上,停电的困窘也就在所难免了。

为了应付常有的停电现象,家家户户都是必备其他光源的,蜡烛、煤油灯是最常见的。蜡烛照明的效果固然很好,可是又贵又不经用,一支白蜡一毛多钱,一个晚上就能用去大半。于是,更多的家庭只得选择那呛人的煤油灯。煤油灯火苗很旺,烧起来扑棱扑棱地响,火苗泛青,末稍发红,烟气浓重,早晨起床后,鼻子总会感觉很不舒服,用手指头一掏,满是黑的。

村里头尽管偶尔停电,但人们依然摆脱不了对山外世界的渴望。收音机、电视机就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一些富裕家庭的堂屋里,循着夜色结队到某家看电视成为了风景。人们最为担心的不是电视剧何时上演,而是在剧情错综复杂的时候突然停电了。怕停电,更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电,继续等下去,也等不了重复的剧情;不等下去,又怕来电了错过了更多的剧情。苦等来电的滋味真的不好受!

后来,去了乡场上了初中,开始了住读生活,学校停电的事情也时有发生。那时候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大家毕业了穿草鞋还是皮鞋,就看你们读书是否勤奋?”于是,白天的课程排得满满的,晚上的教室里也拥簇着头悬梁、锥刺股的紧迫感。真想停下来啊,但又怎能停下来呢。于是,一部分有点厌学情绪的学友们就盼着停电,这其中就包括我。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四十来个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昏昏欲睡,或是焦头烂额地解答一道只与升学有关的函数题时,灯无声无息地灭了。短暂的宁静后,便是雷鸣般的欢呼声,这就是一次集体的狂欢。老师也没有办法,只好停下那滔滔不绝如黄河水泛滥般的讲解,开启了学生们在烛火中埋头自习的画面,也有的同学趁着老师不注意或是采用尿遁的方式偷偷地摸到了操场上去,听听虫鸣、看看月光、聊聊理想……那个时候大家未能体验老师的良苦用心,都把停电的时间段当作了紧张学习后的短暂放松!

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我参加工作后,四处的农网改造工程也是轰轰烈烈,唯独我家乡的用电情况却不见好转,因供电公司受自身发展制约和融资平台限制,一直无法安排资金实施改造工程。各家各户的经济水平却是有了明显的好转,在外打工的子女为了家中老人的生活方便,就给家里人添置了各种各样的电器,电视机换成了彩电,电饭煲几乎是家家必备却不常用,有的家庭还安装上了小型的碎米机。因碎米机功率过大,日常电压无法负荷,只有等夜深人静、错过整个乡村的用电高峰时,才能使用。这场景,不禁让我想到了小时候老屋里那些猖獗的老鼠,当全家人都睡下了,老鼠一个接一个地从洞子里钻出来,用那尖尖的牙齿制造一些粉碎的“事件”。

这一问题引起了地方人大代表们的关注,他们积极倡议,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供电公司也终于改弦易辙。改造后的电网面貌焕然一新,以往老旧交错纵横的电线已消失不见,一根根电杆拔地而起,一条条银线纵横穿梭,跳闸的故事已不再上演。身在乡下的伯父情绪大为激动,特意跑上了几里山路打电话给我分享了这个“喜讯”。得知这个信息后,我也是深受感染,在电脑上敲下了《穿越山水的爱》,记下自己心中的喜悦和感恩之情,有那么几句记忆犹新“一双双手攀援悬崖峭壁/一双双脚踩遍万水千山/大山深处的吆喝声/滋养出电线杆上的花朵/就这样,一山接着一山/都在餐风饮露的脚步里矮了下去/就这样,一家挨着一家/都盛开了五彩缤纷的花朵……”

时光总是美好。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村民的口袋更鼓了,空调、电热水器、电冰箱、电磁炉等若干电器纷纷被村民“请”进了家。停电的几率基本为零,也不再如最初通电时那样只开一盏灯,厨房里父母在灯下烹饪美食,卧室里孩子在灯下规划未来,堂屋里老人在灯下观看电视,一家人其乐融融,又各自为政、互不干扰。

最近,家乡“电”的消息层出不穷:我国西南地区首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机组全部投运后,调节能力达到240万千瓦,将成为西南地区电网的“超级充电宝”。而在蟠龙电站挨临的永新镇长田村,村民们自发筹资为13公里的主要乡道购买和安装了100盏太阳能路灯,把村民们的心照得更加亮堂。

供电之变,是时代发展的一个见证和缩影。乡村炫彩夺目、城市流光溢彩,灯火漫卷的万里山河妙不可言:灯火里的中国青春婀娜,灯火里的中国胸怀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