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不“伏”

    版次:04    来源:    2024年07月22日

□张绍琴

即便三伏天,我也不太喜欢开车。车技不算好,车位难寻是原因之一,重要的是我深深赞同生命在于运动这一理念。如果距离不太远,我就撑伞而行;如超过半小时的路程,那就打车或者乘公交。

可是00后的儿子不这样想。某日午饭后需到一个酒店去听讲座,儿子同行。我正准备打一把太阳伞出门,儿子直接抗议,这么热的天,开车吧。午后的天空万里无云,白花花的阳光毫无遮挡地倾斜而下,像耀目的银子晃得人不敢直视,滚烫的地面似乎嘶嘶地冒着热气。对于一个出门习惯有车,居家冬暖夏凉的孩子来说,伏天让他走上几分钟,大约类似于受刑。

傍晚时分,炙热的火球一点点没入地平线,西边的天际变幻着美丽的云彩,偶尔一阵风从穿城而过的河流吹来,带着夏季特有的热情。儿子仍是不愿意步行欣赏美景,感受一下四季的不同和夏日早晚的温度变化。十分钟以上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乘车,即便车行路线绕道,需要花上二十分钟。

和城市长大的儿子相比,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夏天戴一顶草帽,在烈日下掰玉米、背玉米、割猪草牛草,干各种农活儿是我的日常。劳作时汗水像无数道溪流,沿着额头、脸颊下淌,不时漫入双眼。眼睛里咸咸的,有腊月腌肉的效果,痛得无法睁眼,那叫一个难受。更主要的是影响干活,只好撩起衣角,胡乱擦几下,一边加快干活的速度,一边祈求早点完成母亲规定的农活,回家好休息几刻钟。

夏日暑假,我和哥哥们早已习惯了这种艰辛劳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收成的粮食依然三餐难以为继。不习惯能怎样?按照母亲的说法,出点汗水好,出汗是排毒。简陋的防暑设施,高温下劳作,竟然从来没有发生过中暑。

如今的伏天和那时又有什么区别?何况我还撑着伞,单次步行也不过两三千步。经过行道树时,在浓密的树荫下,可以感觉到气温明显降低几度,吹过来的风也有一丝凉意。仰头而望,翠阴覆面,层层绿叶在上方好像挥着无数的小扇子,送来阵阵清凉。经过长街做生意的门店时,空调吹出的凉风从门帘的缝隙钻出来,拂过身体,好像不时吃进一口冰淇淋,甜甜的,爽爽的,是不期而至的小确幸。到达目的地,从阳光下步入凉爽的屋子,全身冒着细密汗珠的毛孔微微张开,又慢慢闭合。忍不住惊叹一声:好凉快!内心涌起一股幸福。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前人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意思是在炎热的夏季也要坚持锻炼,增强身体的调节体温能力和散热能力,提高身体适应炎热天气的能力。

我连续八年参加万步有约健走大赛。健走竞赛的时间通常安排在盛夏,大约也是在提倡夏练三伏吧。健走还可以减肥,关键在于每天一万步,每次二十分钟以上。因为健走约二十分钟后,会正式燃烧脂肪。这也是我坚持入伏不“伏”、每天走出空调屋适当步行的原因。早晚步行上下班,是我现在的日常。没有早晚的两三千步,每天一万步的运动量很难得到保证。

伏天步行,不仅走出耐热不惧寒的良好体质,还让我人到中年,依然保持着少女般婀娜的腰肢。

感谢母亲,感谢我的童年,让我养成入伏不“伏”的习惯。

入伏不“伏”,对身体大有裨益。不信你走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