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历史上的贡品系列报道之七

金钗贡米

    版次:03    来源:    2024年07月25日

稻田茁壮生长。金钗村供图

文龙街道金钗村,民房错落有致、公路宛延曲折,竹树争荣、满目苍翠。特约通讯员 胡光银 摄

打包好的金钗生态米。金钗村供图

村民将稻米装袋。记者 刘琦 摄

地处綦、津、巴三区交界处的太公山,在大娄山余脉向四川盆地过渡带中巍然凸起,扼守着渝黔要冲,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山。綦江境内一段,因邻近綦江城区,交通便捷、富庶繁荣,向称“万兴”,意即“万物兴旺、万业可兴”。其“远看为山、近睹为川”的地势,腹心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更是一方难得的风水宝地。尤其是金钗村出产的大米,明朝时期曾走进宫廷,名噪一时,至今还流传着“金钗贡米”的故事。

“金钗故事”里的历史传奇

渝黔古道纵贯太公山西侧,金钗村地势略高于古道,村里曾有多处寨门扼守进村要冲。历史上西南地区一些重大事件,也都或多或少牵涉该村,为此村里既有较多遗址遗迹,也写满了历史传说故事。诸如明朝中期修建的白马寺(现称大佛寺)故事、香炉石故事、红楼梦十二金钗中妙玉取水金钗井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的硬核支撑,让近年来文龙街道打造的“金钗故事”渐渐走火起来。

而在金钗故事的丛林中,无疑贡米故事是格外引人注目的一个。在采访中,该村党总支书记陈洪带着我们探访了金钗井、大佛寺等风景名胜后,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与“金钗贡米”密切相关的“响水洞”。

响水洞,距离村办公室约300来米,位于双河口石板桥下左侧,为一个被树林遮挡依稀可见的大石岩腔,通往岩腔的路道已长满林木荆棘,无法通行。陈洪介绍,这个岩腔长13米、进深8米、高20米。岩腔内距地面约2米的石壁上,有约0.5平方米面积的题刻,内容为“洪武二十二年三月初七日在此宿,一行50余人”。陈洪告诉我们,“金钗贡米”的故事就源自于此。

洪武,系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距今已有630余年。陈洪介绍,村里一直流传,明太祖有一妃子郑安妃,洪武三年(1370年)生有一女,封为福清公主,序齿为太祖第八女。福清公主从小就长得格外清秀,而且聪慧,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是一位难得的才女,而且还颇懂得安邦定国的道理,经常跟王公大臣们的女儿们结伴而行,甚至还多次为太祖皇帝出谋划策,解了太祖燃眉之急。洪武十八年,16岁的福清公主下嫁凤翔侯张龙的儿子张麟。张龙之子张麟“尚福清公主,授驸马都尉。”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明朝大将蓝玉奉命监督修葺四川城池,驸马张麟一同前往,并在其身边安排了锦衣卫“辅之”。蓝玉、张麟开拔后,福清公主等家眷相继随行。福清公主一行50余人行至綦江金钗村,见天色已晚,既怕暴露身份又不便扰民,当日探得村内有处叫响水洞的岩腔可以安顿,于是在此息了一宿。

村里得知有路贵人留宿响水洞内,甚是惊讶,急忙备了一些大米相送。福清公主一行风餐露宿,收到村民奉上的大米,煮成米饭感觉特别好吃,心里也格外高兴,对当地村民甚是感谢。

第二年,即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福清公主、张麟随张龙、蓝玉平定施南、忠建两宣抚司南蛮反叛。由于福清公主已有身孕,特别想吃香糯可口的金钗米粥。返回京城前,从金钗选购了些大米,并特意呈送给父皇。据说明太祖品尝后龙颜大悦,“金钗贡米”的故事也就流传开来。

土特产中的最“土”特产

盛夏时节,綦江城区已酷热难挡,而进入金钗,却清风徐徐,惬意宜人,真有十里不同天之感。“我们金钗村自然风光优美,平均海拔近800来米,森林覆盖率65%,还有薄刀岭水库等水利资源,全年平均温度22℃,负氧离子含量高,素有‘天然氧吧’之称。”陈洪介绍。采访中我们看见正在建设的金钗水库工地一派繁忙,陈洪告诉我们,这个水库建成后,村里水源将更加充沛,还可保障北部新城的用水所需。

丰茂的植被、独特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也孕育出这里独特的物产。该村已先后注册的金钗生态米、老盐菜、中药材等6大类商标,已成为响当当的知名品牌。而村里特别重视的老盐菜生产,生产技艺已成功申报綦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洪告诉我们,目前村里采取“生产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专门建起了老盐菜加工厂,并严格按照老盐菜制作技术流程,研发推出了多个开袋即食的“老盐菜”产品。

其实在村里出产的土特产品中,最受称道的还是要数从历史中走来的“金钗贡米”,也就是村里注册的“金钗生态米”。这里水源充沛清澈,层层梯田光照充足,出产的水稻不仅产量高,而且米粒饱满,光泽透亮。煮出来的米饭更是香弹不硬、黏而不腻、米粒蓬松、口感软糯、回味甘甜。与其它地方大米相比,金钗大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淀粉、矿物质和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如果用来熬米粥,更是浓稠馨香,即使冷却后其质地也依然软糯。近些年来进入市场,甚得消费者的青睐。

盛夏时节来到村里,只见绿油油的稻苗长势喜人,预示着今年的水稻又是一个丰收之年。睹物思情,赋得“一方水蕴美金钗,畴野青禾绕井台。三界欣生朝贡米,古今称善万兴牌。”“山涵水养育奇秧,绿动田园韵几行。昔贡携来新愿景,金钗故事喜收藏”两首七绝,以此表达喜悦之情。

“一个大米、一个老盐菜,是村里最有特色的产品。”陈洪介绍道,自2020年7月成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以来,大米、老盐菜的生产规模就得到了不断扩大,而且不愁销路。据了解,该村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注重了产品的包装宣传。“我们特意设计制作了印有‘金钗故事生态米’的袋子,将大米、盐菜、粉丝等分包装入袋子组合销售,满足了消费者对产品多样性的需求,目前已先后注册‘金钗故事’等6类商标。”陈洪表示。

据介绍,在产品宣传上,该村与村里丰富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上开设了“金钗故事”抖音账号,建起了线上直播间,打造出“金钗邓二妹”网红主播。并在“莱坝网”“红蚂蚁商城”上开设店铺,还与中国邮政綦江分公司开展邮寄合作。这些举措,有效地拓展了销售渠道。如今,只要登上“莱坝网”“红蚂蚁商城”等网上平台,就可买到金钗大米、老盐菜、红薯粉等农副产品。

据了解,该村近年来已先后组织参加“我为乡村带土货”等农货展销20余场。其中2023年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销售“金钗故事”农产品就达100余万元,村民实现增收70余万元。村民陈洪明所种的几亩青菜,全都做成了老盐菜,每年都全部被顾客预订一空。

产业群内的优势产业

站在太公山高处俯瞰,金钗、松榜、红旗、东午几个相邻村子,峰峦叠翠,起伏连绵,一片碧绿。远眺桥河一带,视野开阔,令人顿生心旷神怡之感,一首“太公追太婆,鸡公撵飞鹅,二龙抢宝石佛岗,纱帽落在独石沱”的古老民谣便浮现脑海。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快速推进,太公山更是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我们坚持种植养殖并重,水稻种植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仅村里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每年就已发展青菜200亩、油菜500亩、番茄50亩、红薯30亩,还养殖跑山羊1500只、蜜蜂500桶。”陈洪告诉我们。在他看来,金钗大米富有的独特质地,在产业发展中水稻种植无疑是最有前景的产业。

据了解,过去人们种植水稻规模较小,再加受人工成本、交通等因素影响,金钗大米仍属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近几年来,该村因地制宜,努力打通村民与市场间的“阻隔”,大家种植的水稻有了销路,另有集体经济发展加持,村民水稻种植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毗邻金钗的松榜村,这几年水稻产业更是快速发展,去年主推的“松香贡米”种植规模已达500多亩。“为了确保稻米生产质量,我们探索推出了‘企业+村集体+农户’运营模式,即由村集体统一代购种子,然后发放农户种植经营,再由村集体收购销售。”该村党总支书记佘应维介绍,这种模式,将农户、村集体、企业有效整合在一起,既调动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也增加了企业收入,并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据了解,目前该村生产的大米十分畅销,已打造出“松香贡米”的品牌,今年全村水稻种植面积已接近1000亩。

而邻近的红旗村,也一直将水稻产业列为主导产业,由于稻米质地很好,近几年在市场上十分畅销。该村党总支书记傅远航介绍,“我家就种有水稻50多亩,目前正在思考注册商标,做响稻米品牌。”据了解,该村为了升级水稻产业发展,去年以来积极争取政策,今年已启动了53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完成所有附属基础设施建设。

车辆穿行在太公山上,目光所及,一派苍翠葱绿、生机勃勃的景象。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实施,太公山正焕发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本色。应势发展的传统稻米,在历史长河中曾经辉煌一时,今天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也必将大放异彩。文/周祥章 刘克洪

图/本版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