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生活太治愈
版次:01 来源: 2025年03月10日
茶园吸引不少村民务工。綦江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又嘉 摄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罗芸
3月7日,一场春雨后,綦江区石角镇新农村沿山坡铺展的茶园,更添新绿。
中午12点半,坐落在茶园中的农家乐“冯家小院”,响起了嘹亮的歌声:“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原来,此时正值村集体经济组织——重庆市綦江区欣农茗峰茶业有限公司,为采茶工们提供免费午餐的饭点。早到的女工们由性格活跃的罗开秀领头,唱着歌等人到齐,准备开饭。
“我早上7点钟就到了茶园,摘了二斤二两。”51岁的何蓉抿着嘴,对邻座的周育芳笑道。何蓉在外打工30多年。去年底回村后,她发现村里也有务工机会,还可照顾家里,就没再出门。
在脱贫攻坚中,新农村恢复了过去的老茶园,种植优质茶树,曾经的“空壳村”有了产业。现在村里茶园面积达到了420亩,去年茶产业收入150余万元,带动100余户村民增收。
从今年3月1日采茶季开始,每天有五六十名本村、邻村村民赶来采茶,其中90%是像何蓉一样年纪在50岁以上的妇女。每公斤的采摘工钱是140元,这对她们来说是笔不小的收入。
《谁不说俺家乡好》还没停下,村党总支书记兼制茶师傅刘伟,帮着把喷香的老咸菜回锅肉从厨房端上作临时餐桌用的乒乓球台。咸菜的鲜香与猪肉的油香混在一起,让人垂涎欲滴。
“香得遭不住!干巴巴地望到要流口水。”年过六旬的罗开琴幽默地说,“来,给大家唱个我编的歌!”
她借用《綦江的广柑是多又多》的旋律,用有些粗犷的本色嗓音唱起了现编的歌:“石角的变化是多又多,大家都听我来摆一摆:走路它不湿我的鞋呀,吃水它不再要我来抬……”
唱到后面,罗开琴接上不词,只好拖着尾音来思考。大家在哄笑中帮她七嘴八舌地续词:“顿顿煮肉它不用柴”“大人细娃上山来,彩色步道由他踩”……
“对头,对头!”罗开琴拍掌大笑。
大家唱的,都是村里的新变化。十多年前,新农村只有一条五六公里的机耕道,现在则有28公里水泥路、柏油路,41公里人行便道串起每个院落;为发展茶旅融合,茶园里植起樱花树,建成樱花步道1公里,环湖彩色步道1.3公里,村民、游客无论走路还是坐车,都非常方便。
“唱得好,这个采茶季完了建议刘伟给大家开个演唱会!”带着又一批投资客商来新农村考察的镇党委书记曾裕明被笑声吸引,推门入院。不少采茶工认出了他,大家又是一阵大笑。
此时,采茶工们到齐,乒乓台上饭菜也备好。大家自助打好饭菜,找到能晒到太阳的座位,边吃边摆龙门阵,院坝里的笑声随风回荡在茶园上空。
据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