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綦城依河而建,自古以来每年丰水季节,綦江河涨水,导致城区多处被淹。天灾无情人有情,在每次抗洪抢险救灾中,綦江人民万众一心、风雨同舟,战胜洪涝,重建家园。 綦岸盐运往事(十)

  清道光十一年,綦江河水泛滥。画/卢真庆

  清道光十一年,邓仁坤以县令的身份请求捐资筑坝。画/卢真庆

  【石刻记录綦河水文历史】

  蒲河在三江境内全长5公里,河面宽50至70米。綦江河与蒲河在三江汇合后,水量增大,水面增宽,水流加速,汹涌澎湃。綦江流域降雨,年内分布较为集中,且夏季常有暴雨发生。加之河道浅窄,坡度平缓,泥沙淤积,常致暴雨成灾。

  据史料记载,明代穆宗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至1922年的353年中,有严重水旱灾害53次,平均6年多一次。

  据《綦江县志》记载:“清道光九年、十年、十一年并大水,而十一年(公元1831年)水且入城,于是南关以东大析裂,民居半荡析,并北关亦坏,将不复成县治矣。”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綦江河涨洪水,三江场进水两米多,河嘴横街一带河水上涨至可以行船,冲坏无数房屋。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綦江河水灾,四川省政府水灾赈委会核定为二等受灾县。

  如今,篆塘镇盖石老街(原綦江县盖石镇)河边盖石峒起盐码头,还保留着两处记录綦江历史上特大洪灾的石刻水位线,一处是“乾隆丙午年水位线”,刻在綦江河上游河岸的石梁上,现在仍然能看清“乾隆丙午年水淹至此。黄维椿记”字样。另一处是“中华民国廿二年癸酉岁正月廿六水涨至此”字样。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水位线比乾隆丙午年(公元1786年)水位线低一些。两处洪水线碑刻是研究綦河数百年来水文变化的重要依据,如今两处碑刻已被列入綦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建堤筑坝治理綦江河水】

  綦城依河而建,自古以来每年丰水季节,綦江河涨水,导致县城多处被淹,甚至是城墙垮塌。有文字记载的是清嘉庆一十四年(公元1819年)六月,因洪水冲击,县城南门城墙发生垮塌,知县邰兆禄组织民众抗洪抢险,组织民工补修城墙。

  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夏季,綦江县城东南、东北面城墙被洪水冲垮,知县宋灏倡导富商捐款,组织民工补修,当年还在东门外,綦江河边增修了码头。

  史籍上记载较详细的一次,是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知县邓仁坤修补綦江城墙,在西门外筑炮台,在东门外修金墉堤的事。那年夏天,綦江河水泛滥,县城沿岸的民居多数被冲毁,房材浮尸蔽江而过,县城东南城墙也有部分被洪水冲垮。知县邓仁坤率衙役踏勘灾情,带头捐禄赈灾。邓仁坤提出修建堤坝防洪,但是资金问题又成了筑堤的拦路虎。邓仁坤智斗土豪劣绅,通过惩罚一些土豪劣绅和号召大户捐助的办法,集资到了1.5万两白银,但资金还是不足。

  邓仁坤想了个办法,邀集全县富豪开会,以县令的身份请求捐资筑坝。有富豪提出,捐资可以,他们每人捐一百两,县令就得捐一千两。邓仁坤率先垂范,当场捐出5000两银票,土豪们这才兑现自己的承诺。

  筑坝资金凑齐后,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不到一年时间,一条两百多丈长、三丈高的大堤,横卧在了河边,挡住了咆哮而来的河水。大堤修好后,由邓仁坤命名并亲笔书写“金墉堤”,立碑纪念。“金墉堤”的意思是让綦江河上的大堤固若金汤。

  直到今天,当年立下的“金墉堤”石碑仍然保存在綦江河边。这块石碑记载了180年前“金墉堤”修建的过程。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綦江知县彭旭初体察民情,决定在南沱(今日沱湾)修筑防洪堤坝。彭旭初委任县里的士绅饶校先、廖仁贵二人负责施工筑坝,要求用料优质,施工精细。经过6个月的修建,建成了沱湾防洪堤坝,维护了沱湾一带百姓的人身财产安全。

  【大船闸畅通綦江河运输】

  綦岸盐运古道是西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数百年来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为让这条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畅通,数百年来,人们不断对綦岸盐运大道进行维修整治,甚至是改造。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的还在重要的路桥段设了专门的道路保卫和维护队。

  记者一行在重走綦岸盐运古道时,就发现了许多残留在古道旁的各年代维修重建路桥的纪事碑。这些路桥纪事碑上的人名有的有百多人,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在为保护綦岸盐运古道的畅通作贡献。

  史籍记载: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为利川盐运黔,凿疏江口石梁数滩。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从綦江入江口往上游整治,凿疏江口的头渠、二渠、三渠上下漕口,使船只能通至綦江县城。

  据《抗战綦江》书中记载: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26年(公元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重庆。为加快向重庆的冶炼厂、兵工厂运送钢铁原料和原煤,次年1月“导淮委员会”西迁入渝,奉命承担綦江航道治理任务。为战时经济需要,制定了以建闸坝为主、整治浅滩为辅的分二期建设的渠化计划。

  一期工程于1938年11月开工,1941年3月竣工,在干流及支流蒲河上共建成5座船闸。闸室均为宽9米,长66米,一次可通行5吨木船12只或15吨木船6只。因为盖石峒河段多险滩,这里建了“二级连续船闸”。盖石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二级连续船闸”,总水级9.2米。当年,船只过闸,传为奇闻。

  二期工程,从1940年8月至1945年3月,建成了石溪口“大中闸”、滑石子“大华闸”、剪刀口“大常闸”等3座船闸。闸室均为宽12米、长60米,可通行30吨级木船,长江小汽轮能过闸至三溪镇。

  据统计,1938年綦江通航船只1600多艘,年运量4.8万吨;到1941年2月,船只增至2600多艘,年运量30万吨。

  一、二期渠化工程的实施,时逢抗战,艰难曲折,在工程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工程完成后,支撑了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的钢铁企业的生存,也促进了沿江经济发展。原拟第三期渠化工程,再建14座船闸,因抗战胜利,国民政府东迁,遂未实施。

  【实施防洪护岸河道疏浚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对各闸坝进行闸门改造、坝体维修,对一些区间航道进行整治。在清溪河、笋溪河上又建成3座船闸。流域内兴建了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

  随着纵贯流域的川黔铁路通车,公路渐成网络,而原有船闸通航技术明显落后,綦江航运日渐衰萎。1985年,交通部研究表明,綦江赶水镇以下至河口130余千米,若全面渠化,连通长江构成内河航运网,铁路、公路、水路合理分流,水道可进一步利用,仍有相当大的开发价值。按《重庆市内河航运规划》(2001年—2020年),綦江选定10级渠化方案,2020年赶水至江津江口河段通航100吨级船舶。

  2016年,綦江投资2.2亿元,实施了防洪护岸工程、河口整治与河道疏浚工程、生态保护及其他工程、防洪预警及非工程措施等30个防洪项目建设,从源头上增强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在加大綦江河治理的同时,加强防洪保安工作,修编完善了防洪抢险应急预案,对一些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实施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确保洪水来临时能及时安全有效转移人员和财产。

  2017年5月,随着綦江城区最后一只渡河船的停运,綦江区境内的航运历史已成为美好回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綦江河见证了綦江人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能力。

  【重庆十大最美河流之一】

  近年来,綦江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的发展之中,在加强生态保护和河道治理的同时,将一条又一条沿河步道打造成为水清岸绿的生态健身步道,让市民在家门口休闲健身。

  2018年10月30日,綦江河在重庆市河长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展的“发现重庆之美——百万网民点赞重庆最美河流”活动中,通过网络点赞、专家评审两个环节的角逐,綦江河在全市上千条河流的推荐评比中脱颖而出,取得第二名,荣获“2018年度重庆十大最美河流”荣誉称号。

  2021年12月,綦江河岸的滨河步道改造工程竣工,分为沱湾区域、半边街区域、新虹桥区域、綦江大桥区域四个区域,主要改造了步道连接性差、坡陡较窄等问题,设置了无障碍通道、新彩虹步道、亲水平台,并对绿化进行了提升,改造后已经成为市民休闲运动打卡的场地。滨河步道的亮丽,不仅是如画风景,还有与草木相衬的文化元素,步道两旁的浮雕、版画等文化作品,也赋予了步道新的文化生命力。

  2022年5月,綦江河西岸长约2.7公里的滨河步道,再次改造提升,河岸功能不断释放,层次丰富的花卉景观,五彩斑斓的健身步道以及休憩闲坐的基础设施展现出自然与城市的完美融合。

  悠悠綦河水,濯濯清涟漪。市民漫步綦江河边,在感受到城市亲和力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自然生态与人文内涵的充分融合。

  (未完待续)

  文/记者 张学成